第27部分(2 / 4)

小說:蘇東坡傳 作者:月寒

這時已經接近頂點。在宋朝,“翰林學士知制浩”是三品,宰相是二品,在宋朝一品幾乎沒有頒贈過。再者,為皇帝草擬聖旨,就使蘇東坡得以親密接近兒童皇帝和太后。這項任命是由宮廷親自派人送到蘇東坡家中的,同時頒贈官衣一件、金帶一條、白馬一匹,附有一套鍍金的綬繩鞍韉上的零配搭。宰相辦公的中書省與皇宮西面相連,翰林院則在靠近皇宮北門,算是皇宮中的一部分。翰林的工作通常都是在晚上。翰林在院中辦事時,也是稱之為“鎖禁深夜”。習慣上是,翰林單日夜裡在宮院值班,草擬聖旨,在雙日釋出。在黃昏時,翰林順宮中東牆進去,直到內東門,那兒為他留有一間屋子,接連皇帝的住處。有時長夜漫漫,他無所事事,只有凝望紅燭,靜聽宮漏,以遣永夜。有時夜間寒冷,皇太后會差人送來熱酒。關於要釋出的詔令,都是由皇太后口述,他再用極為典雅莊嚴文體寫出來,以備第二天頒佈之用。

在蘇東坡任翰林學士知製法期間,他擬了約有八百道聖旨,現在都收在他的全集中。無不鏗鏘有聲,妥帖工巧,簡練明確。聖旨的文字往往引經據史,富有例證譬喻,這類文字,蘇東坡寫來輕而易舉。蘇東坡去世後,另一個人,姓洪,接他的職位。他對自己的文才頗自期許,他問當年侍候蘇東坡的老僕,他比蘇東坡如何?老僕回答說:“蘇東坡寫得並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

一天晚上,蘇東坡正在此一小書齋中坐著,他對政客的嫉妒已是十分厭惡,已經請辭此一職務。皇太后宣他進宮草擬詔命。年輕的皇帝正坐在祖母身旁。蘇東坡在一旁畢恭畢敬的立著聽記吩咐。在告訴蘇東坡草擬聖旨任命呂大防為宰相之後,皇太后突然問他:“有一件事我想問你。幾年前你官居何職?”

“常州團練副使。”

“現在身居何職?”

“臣承乏翰林學士。”

“你為何升遷如此之快?”

“仰賴太后的恩典。”

“這與老身無關。”

蘇東坡只好瞎猜:“一定是皇上的恩典。”

“與皇上也無關。”

蘇東坡又猜道:“也許是有老臣推薦。”

太后說:“與他們也沒關係。”

蘇東坡立著呆了片刻。然後說:“臣雖不肖,但從不運用關係求取官職。”

太后最後說:“這是我老早就想對你說的。這是神宗皇帝的遺詔。先王在世之時,每當用膳時舉著不下,臣僕們便知道是看你寫的文字。他常說起你的天才,常想用你,但不幸未及如願便速爾崩逝。”

提到先王,三個人不覺一齊落淚。太后於是賜東坡座,賜茶葉一包,又對他說:“你要盡忠輔保幼主,以報先王之恩遇。”蘇東坡要鞠躬退出時,太后從桌於上拿起一個刻有蓮花的金燭臺當禮品賞與東坡。

在蘇東坡升任翰林學士不久,司馬光在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九月逝世。那天正好是神宗靈位送入太廟的齋戒之日,靈柩停在靈堂,司馬光的朋友本當前去拜祭,並且弔喪者應當哭幾聲。但是偏巧全體官員都要遵禮去齋戒,反倒沒有時間去向去世的宰相弔祭。九月初六,依照古禮在盛大肅穆樂聲悠揚的典禮中,將神宗的靈位安置在太廟裡。朝廷舉行大赦,罷朝三日。文武百官都參與大典。但是一件有趣而重大的事發生了。

事有湊巧,司馬光的喪禮由理學大師程顥的弟弟程頤主辦。這位理學家,話往最輕裡說,也不是個和藹可親的人,那副自命不凡的樣子更使蘇東坡煩惱。這位理學家完全遵古禮來辦這件喪事。當時死者的親人要站在靈柩之側向靈前弔祭的客人還禮,這種風俗已流行數百年。但是程頤認為不合古禮,於是禁止司馬光的兒子站在靈柩一旁還禮接待客人。他的理由是,孝子如果真孝,應當是悲痛得不能見客人才是。那天朝廷百官在太廟中的大典完畢之後,蘇東坡正要帶領翰林院及中書省同仁前往故相國司馬光府去弔祭,程頤也有事要去,他就向大家說這違背孔子在論語中的話:“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因為那天早晨大家曾在太廟唱過歌,至少聽過奏樂,怎麼同一天還能去弔喪哭泣呢?大家到了司馬府門前,小程想攔阻大家,於是大家爭得面紅耳赤。

程頤說:“你們沒念過論語嗎?‘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蘇東坡立刻回答道:“論語上並沒說子於是日歌,則不哭。”

蘇東坡十分氣惱,不顧程頤的反對,率領大家進了門。每個人都站在靈櫃前面行禮,在離去之前都依照習俗以袖拭目。蘇東坡一看司馬光的兒子沒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