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2 / 4)

小說:李嘉誠全傳 作者:指環王

分鋼鐵銷往海外。

1992年10月23日,首都鋼鐵、長江實業、怡東財務、東榮鋼鐵在北京簽訂有關收購東榮的協議,收購價9。28角/股,涉資2。34億港元。收購方的股權分配是,首鋼51%,長實21%,怡東3%,一共為75%東榮股權。收購停牌前,東榮市價為9。2角/股。

東榮的市價及收購價均低於股票面額,可見東榮當時在股市信譽之低,東榮是一隻沒有肉的微型空殼。就這隻小殼,並不可限制它的未來主人將其發展成大型中資企業。

首長第二次合作,是收購三泰實業。

1993年,李明治的聯合系進一步斬纜,將旗下的上市公司出售。4月2日,首鋼、長實、怡東又一次聯手,收購聯合系的三泰實業67。8%股權,每股作價1。69元,共涉資金3。14億港元。

三泰實業是一間生產電子產品的上市公司。收購後,三家的股權分配是首鋼46%,長實19%,怡東2。7%。5月,東榮從長實和怡東手中購回三泰股份。

同月,東榮正式改名為首長國際。大股東仍是首鋼、長實、怡東三家。三泰實業則掛在首長國際旗下。

1993年5月18日,首長國際收購開達投資,經重整後,將其改名為首長四方。

1993年8月12日,收購建築公司海成集團,斥資1。74億港元。

1993年9月12日,首長國際全面收購寶佳集團,涉及資金11億港元,是首長國際金額最大的一次收購。寶佳的業務以黑色金屬為主。

經過5次收購後,首長國際在香港站穩腳跟,實力大增,於是,調頭向內地進軍。與內地政府及企業任命的投資專案,累計資金達百億以上。

從1992年起,中資公司在香港股市借殼上市、招股上市蔚然成風。紅籌股成為股市令人矚目的股種。香港證券界評出1995年中資上市公司四大天王,市值排名如下:

第一名,中信泰富,474。7億港元;第二名,粵海投資(廣東省政府駐港投資機構),89。4億港元;第三名,首長國際,63。6億港元;第四名,越秀投資(直屬廣州市政府),50。9億港元。

1994年,中信泰富躋身香港十大財閥榜,據1995年1月1日的《快報》,中泰以375億市值,排名第8位。風頭之勁,連本港老牌華資英資大財閥,都感到可畏。

有人說,中信在中資坐大,是其背景大(中信是直屬國務院的一級公司,級別相當於部級)。

香港中信,拉香港超級富豪助威,其中一位是香港首富李嘉誠,另一位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首富郭鶴年。權勢加財勢,任何一家大財團都莫與爭鋒。

中資大舉進軍香港,曾引起英資的恐慌,認為將是要取代他們的;也引起華資的不安,認為中資是來港佔地盤搶飯碗。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指出,“在未來的特別行政區,所有的本地資金和外來資金(注:包括中資英資在內)將在平等的基礎上展開競爭”,“所有資本將在無政府幹預的條件下公開、公平地競爭”,“中資現在和將來都要遵守香港的法律、法規,並且平等地與其他資本競爭”,“中資公司到香港完全按照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方式去競爭,對我們來講還是個新課題,我們仍在學習之中”……

有人說,李嘉誠先抱住中資這條大腿,然後憑藉中國政府的強大政治靠山,可在香港為所欲為了。

美麗華一役就是最好的答案。答案並非像上述觀點所臆想的那樣。美麗華一役的失利,可從側面表明,李嘉誠與榮智健等的合作是出於商業目的,完全是本港遊戲規則下的商業行為。

美麗華酒店可謂是楊氏家族的祖業,但創始人卻是一批外籍神父。20世紀50年代初,九龍尖沙咀有一家教會小旅店,專門收容被驅逐的內地教堂的神職人員。1957年,中山籍商人楊志雲,因一次偶然機會,購得這間小旅店。幾經擴充,到70年代,美麗華已是擁有千餘客房的一流酒店。80年代初,佳寧和置地聯手購美麗華一翼,價高28億元,轟動全港。後佳寧破產,置地債臺高築,致使交易未成,雙方對簿公堂,再一次轟動全港。

1985年,楊志雲逝世,其子繼承父業,美麗華仍風生水起。到1989年,香港旅遊業空前蕭條,入住率到1991年還未突破50%。楊氏兄弟遭眾股東指責,集團元老何添出任美麗華集團主席。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香港旅遊業轉旺,至1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