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1 / 4)

小說:李嘉誠全傳 作者:指環王

統攬怡和地產業務的置地自然是核心業務,置地的旗艦地位無論如何要保住,而置地又是怡和全系的欠債大戶。滙豐銀行逼債窮追不捨,債臺高築的置地大班西門,不得不斷其一指——出售港燈減債。

首選的買家,自然是李嘉誠。財大氣粗的李嘉誠出得起理想的價錢,他曾向前任大班紐璧堅表示過覬覦之意。西門當時也在場,他很佩服李嘉誠的君子作風。

令西門不解的是,這一年來,李嘉誠不再有任何表示。難道他真不想要港燈?港燈可是擁有的專利權的企業,不可能會有第二家在港島與其競爭,盈利確保穩定。

李嘉誠欲擒故縱,使西門如墜五里霧中。

西門終於按捺不住了,主動向李嘉誠拋去繡球。第95期《信報月刊》描繪道:

“1985年1月21日(星期一)傍晚7時,中環很多辦公室已人去樓空,街上人潮及車龍亦早已散去;不過,置地公司的主腦仍為高築的債臺傷透腦筋,派員前往長江實業兼和記黃埔公司主席李嘉誠的辦公室,商計轉讓港燈股權問題,大約16小時之後,和黃決定斥資29億元現金收購置地持有的34。6%港燈股權,這是中英會談結束後,香港股市首宗大規模收購事件。”

這期間,李嘉誠把和黃行政總裁馬世民請來,具體與置地商議收購事宜。訊息傳出,全港又一次轟動。

“我們不像買古董,沒有非買不可的心理。”李嘉誠對新聞界說。

“假如我不是很久以前存著這個意念和沒有透徹研究港燈整間公司,試問又怎能在兩次會議內達成一項總值達29億港元的現金交易呢?”

當年置地以比市價高31%以上的溢價搶入港燈;現在和黃以6。4元的折讓價(收購前一天市價為7。4元)撿了置地的“便宜”——而購入34。6%的港燈股權。以市值計,李嘉誠為和黃省下4。5億港元,顯然要高對方一籌。

未過35%的線,故不必全面收購。因是“和平交易”,不會出現反收購。和黃實際上已完全控制港燈。

收購過程中,有關股票未做全日停牌。只是午時左右,買家和記黃埔、賣家置地公司和“貨色”港燈公司主動要求四家交易所停牌。

4家停牌時間不一,造成部分炒手利用時間差炒這3只股票。大部分投資者作壁上觀,3只股票均未像以往的收購戰一樣被搶高——都知李嘉誠“買貨”,不會出現競購與反收購的好戲。

整個現金交易額29億港元,按協議須2月23日前交清。和黃2月1日就提前付款。置地提出扣還利息。依計算2月1~23日間,利息達1200萬港元,和黃只收了400萬,另800萬送回置地。

這等於和黃蝕本800萬港元,李嘉誠覺得這筆交易“抵數”。他看好的不僅是港燈的常年盈利,還看好港燈電廠舊址發展地產的價值。

李嘉誠斥巨資收購港燈,對恢復港人對香港的信心起了較好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馬世民談起港燈的收購,仍對李嘉誠稱道不已。

“一共花了16個小時,而其中8個小時是花在研究建議方面。”

“李嘉誠綜合了中式和歐美經商方面的優點一如歐美商人,李嘉誠全面分析了收購目標。然後握一握手就落實了交易,這是東方式的經商方式,乾脆利落。”

同年3月(1985年),包玉剛收購了大型英資洋行會德豐。

此時,四大英資洋行中的兩家——和記黃埔、會德豐先後落入華資手中。怡和仍是最大英資洋行,但昔日風光不再——九龍倉和港燈分別給華資兩大巨頭控得。

四大戰役,徹底扭轉英資在港的優勢,是香港經濟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李嘉誠、包玉剛名聲大振,引起世界經濟界的矚目。世界華文傳媒,尤其是中國傳媒,稱李氏包氏是“民族英雄”,“大漲中國人志氣,大滅英國人威風”,“被英殖民者統治百年之久的香港華人,從此揚眉吐氣”,李超人、包大人,不愧是龍的傳人,世界華商的驕傲“,”大大振奮和提高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和自尊“……

某位資深經濟評論家說:“不必把商業行為太往政治上扯,別忘了他們(包玉剛、李嘉誠)是商人,當然是出色的商人。”

還是看看包玉剛、李嘉誠如何評價自己的行為。

早在1981年5月12日,包玉剛在香港記者俱樂部發表講話:

“我想你們其中必然會有人對我參與某些本港地產公司活動(注:指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