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九龍倉)感到興趣。讓我告訴你,我參與地產活動,並非因為我想與傳統的英資洋行作對,而是像香港其他大多數人一樣,我對香港的前途充滿信心。控制權從一個環節轉到另一個環節,或者從一個集團轉到另一個集團,只是表示某些由於商業上成功帶來的資金需要另尋出路。”
李嘉誠未正面評價“輿論有關他收購英資洋行的報道”。他只是在很多場合說:“收購不像買古董,非買不可。”有人認為,買與不買,李嘉誠都是從商業利益上考慮的,他並不把對方當不共戴天的敵人,非得置之死地而後快。李嘉誠還說:“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當然,大家在一方天空下發展,競爭兼併,不可避免,即使這樣,也不能拋掉以和為貴的態度。”
西門·凱瑟克在港燈售購協議上簽字後,舒一口氣道:“從此置地不再處於被動了!”幾天後置地便宣佈投資7。5億元,興建行將胎死腹中的交易廣場第三期工程。其後,李嘉誠把29億元的鉅額現金支票交給西門,西門高高興興將港燈交給長實系和黃。
那位評論家說:“李嘉誠真正發跡,是從收購和黃開始,李氏的發跡史無疑是一部吞併史。他並非像某些傳聞說的‘為民族而戰’,他是‘為自己而戰,為締造他的商業王國而戰’。在兩次浩大的收購中,李嘉誠頭腦異常冷靜,從未情緒化——這就是出色商人的頭腦。
“如果說,李嘉誠收購英資是‘民族氣概’之體現,那麼,這之前和這之後,他都收購過華資,這不意味他是‘民族的叛逆’嗎?”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不想對此再作評議。李嘉誠、包玉剛收購英資企業的業績,世界傳媒對他們的述評汗牛充棟。這正表明,收購本身的空前反響及非凡意義。
李嘉誠控得港燈,委派港燈控股母公司和黃行政總裁馬世民,出任港燈董事局主席。
1987年3月2日,和黃將港燈非電力業務分拆上市——嘉宏國際集團公司。嘉宏從和黃手中購入港燈的23。5%股權,成為港燈集團的控股母公司。馬世民出任嘉宏董事局主席。
重整後的長實系股權結構是:李嘉誠控有長江實業33。4%股權,長江實業控有36。55%的和記黃埔和42。9%的青洲英泥,和記黃埔控有53。8%的嘉宏國際,嘉宏國際控有23。5%的港燈集團。
各集團的控股子公司、孫公司高峰期有百餘間之多。
馬世民負責和黃系的電訊、能源、貨櫃(集裝箱)碼頭、零售及港燈與嘉宏的業務。現分述如下:
電訊:1986年年底,和黃設立一間全資附屬公司——和記通訊有限公司,統轄原有的和記電話、和記專線電視、和記傳訊、和記資訊傳通4家公司。和記電話公司主要從事流動無線電話,客戶擁有率佔全港的55%;和記傳訊公司原已收購了24家傳呼公司,是本港最大的傳呼機構,市場佔有率佔5成;和記專線電視合作擁有亞洲衛星一號的權益,並開辦了亞洲衛星電視臺;和記資訊傳通主要開發電腦聯網資訊服務,業務在起步階段,但前景廣闊。
貨櫃碼頭:葵涌碼頭是世界吞吐量最大的貨櫃碼頭,到1985年,和黃屬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處理的貨櫃量佔葵涌的45%以上。之後,和黃先後投資近百億港元,到1990年年底公司擁有10個泊位,89公頃碼頭設施(佔總設施的63%),貨櫃吞吐量佔市場的70%。和黃的國際貨櫃碼頭公司,是同業的壟斷性企業。另外,公司還擁有樓面600萬平方英尺的亞洲最大的貨物分發中心。貨櫃碼頭業務是和黃的主要盈利來源,1986年盈利4。5億港元,20世紀90年代盈利已逾10億港元。
零售:零售業務是老和記洋行的傳統業務。和黃擁有兩大零售系統——百佳超級商場和屈臣氏連鎖店,另還有屈臣氏製造業和多種消費機構。百佳與怡和系的惠康是本港最大的兩家超市集團。到1990年4月止,百佳超級市場已達135間,另有10餘間在海外。屈臣氏屬下的連鎖店有220多間。20世紀90年代初和黃零售業營業額達50億港元的水平。
港燈:1984年,為怡和置地所控的港燈集團,擁有香港電燈公司和豐澤、嘉雲等9家全資屬公司及國際城市等5家聯營公司,業務包括電力、地產、工程、工業、貿易、零售、保險等多方面。該年稅後盈利8。22億港元。1985年,長實系和黃收購港燈後,年盈利12。8億港元,增幅56%,為港燈集團有史以來首次突破年盈10億元大關。1986年又突破15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