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4 / 4)

小說:李嘉誠全傳 作者:指環王

10年,未做多少實質性的工作。如今,交情不錯的榮智健有心大展宏圖,世叔伯們豈有不幫之理?

李嘉誠、榮智健都看好借殼上市,英雄所見略同。

借殼上市是股市術語。一家公司上市,原則上需要5年以上的經營實績,循正式手續在交易所上市,需花費相當的人力、財力和時間。於是,一些急於上市的公司,透過收購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實現自己上市的目的。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為“空殼”——資產和營業額都極少,買家無須動用大額資金,有別於一般含義的股市收購戰。

中資公司,或來港資歷淺,或會計制度不合上市要求,一般很難透過正常途徑上市。中資上市,只有打一些資產少,或經營差的上市公司主意。有買殼者,就有造殼者——有的集團有意分拆上市,或掏空某上市公司的“肉”,使其變成空殼,待價而沽。醉翁之意不在酒,買家買的不是肉,而是殼,即上市地位。

李嘉誠、榮智健在股市多次尋找、權衡,相中了泰富發展這隻殼。

泰富發展前身是本港證券大亨馮景禧旗下的新景豐發展。幾經改組,控股權落入毛紡鉅子曹光彪的手中,1988年8月,曹氏擁有泰富發展50。7%控制性股權。

泰富經營地產及投資,狀況良好。曹光彪的大專案是港龍航空,與太古洋行的國泰航空展開激烈空中爭霸戰。曹氏不敵對手,財力枯竭,焦頭爛額。為擺脫困境,曹氏只有“減磅”。

李嘉誠的英籍高參杜輝廉任主席的百富勤,為中信的財務顧問及收購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佈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元/股的價格購入其泰富股份,並以同樣的價格向小股東全面收購。

泰富市值7。25億元,是當時股市的“蚊型股”。

中信並不付現金收購,而是透過一系列複雜的換股,及以物業作價的步驟而完成的。李嘉誠和榮智健都曾是港龍的股東,與曹光彪打過交道,因此,這次收購,是經各方縝密協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經改組、集資、擴股之後,股權分配是:中信49%、郭鶴年20%、李嘉誠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榮智健任董事長。

從股權分配上,可見李嘉誠旨在促成這件事,而無意獲取權益。

借殼上市,對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