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追求經濟最大化,那麼對我們自身科技的積累以及對民族支柱產業的建立會不會帶來衝擊?
茅於軾:這個問題很好。我們經濟學家就講財富的創造,很多別的事我們不是專家,但是我要講一條,沒有經濟基礎很多事也幹不成。回想我們在80年代初,我們想做很多的事,都做不成,簡單一句話,因為沒有錢。但是現在我們多有錢啊,現在沒有聽說一件事沒有做成是因為沒有錢。在30年之前,根本沒有可能。所以,財富是支援一切活動的基礎,所以,發展是硬道理,這是非常對的。
我不是說其他不重要,而是說別的發展要有經濟基礎,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很窮,老百姓還生活得特別豐富,這是不可能的。當然,同樣一個財富水平,老百姓的感受不同,這個跟文化、歷史都有關係。我們現在確實錢是不少,但是大家的心態好像不太好,這是我比較擔心的。其實中國文化有很好的傳統,我們不應該陷入到這種困境裡。現在我們提出建設和諧社會,我覺得這個口號非常對,這跟過去的階級鬥爭為綱恰好是針鋒相對的,和諧社會就不要搞鬥爭了,也不要搞專政了,人人都是平等的,大家互相尊重,我們要珍視這樣一個難得的復興機會,把中國搞成一個現代化國家。
國際比較視野下的中國經濟再崛起(1)
主講:丁學良
時間:2008年1月19日
人物簡介:1992年以博士學位畢業於哈佛大學,是著名的社會學思想大師丹尼爾?貝爾的關門弟子。先後工作於哈佛大學本科生院、國立澳大利亞大學亞太研究院,現為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客座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轉型社會、比較發展和全球化。
現代世界裡,決定一個國家的地位、影響力、命運的已經不是天然賦予的條件,而是這個國家人的素質、能力,他們所發展出來的體制和制度的優越性。
現在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研究形成一個熱門。我用兩個最基本的指標來說明中國的發展在國際上成為熱門的話題:第一,以前不研究中國的學者這幾年開始研究中國的問題,這是很敏感的標記。第二,國際上有相當一部分的普通公眾開始談論中國威脅(我的看法是寧可被人看作威脅,不要被人瞧不起)。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熱”,我覺得有一個在觀念上很模糊的地方,就是缺乏“歷史的視野”,同時也缺乏國際比較的視野。
國際上的統計資料表明,從1980年代初到目前為止,有1/4的時間,中國GDP年均增長速度在8�6%,這是人類有記載的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大的經濟體在這麼長的時間內,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保持這樣的水平。對於這樣的持續的高速度增長,傳媒界、學術界等最常用的說法就是“中國的崛起”。我一直主張把過去2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的重大成就定義為中國經濟再崛起,而不是崛起。我要講的就是為什麼差一個字,含義不一樣。
為什麼是中國再崛起
為什麼要用“再”?那是因為根據國際上最受尊重的一個資料庫的推算(領銜人是經濟史學家Maddrson),中國經濟一直到1870年為止總量都是世界第一。比如有一個人把中國、美國、歐洲四大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三大塊進行比較,發現1820…1830年是中國經濟總量最大的時期,GDP佔全世界的1/3,美國佔2%,歐洲四大國加起來只佔17%,即中國的一半。後來由於喪失了工業革命的機會,仍按照常規發展,到了1950年,中國的GDP僅佔全世界的4%。在公元1年,中國的人均年收入如果按照1990年的國家指標來算,就已經達到了450美元,而到1950年,反而有所下降,是435美元。到了21世紀初期,中國的GDP佔到全世界6%…7%,這是按照國際美元價格來算,如果按照PPP(購買力平價)計算則達到65%。這就是為什麼我強調中國過去將近30年經濟高速的發展只能定義為中國經濟的再崛起,而現在還沒有崛起到歷史上的高度。
我們再看看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幾個時期,那時中國不僅僅是為全世界提供最多的物質產品,而且是為全世界提供多種多樣的非物質產品,包括政治制度、行政制度、行政體系、法律制度、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生活方式。那時世界上有兩個最大的文明樣板,一個是古希臘,一個就是古代中國。提供物質產品很容易,而為全世界提供非物質產品才是最偉大的,因為這是改變人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