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說流暢啦。大概可以稱為通順。加上大量的粗俗俚語,就構成了這本書的語言環境。在某種程度來
說,這本書也屬於必須限制的小說呢。
故事的發展,並不是一種高潮迭起的寫法,甚至可以說,由於作者選擇了一種回憶錄般的寫法,這使得小說裡,很少出現值得人悸動的情節。不過對於表達這樣一種生存狀態來說。如此冷靜的客觀寫法,或許要更適合它也不一定。
關於這種題材的小說,至今我在網路上,還真的沒怎麼見過。一種關於牢獄的活生生的生存狀態的描寫,其中的黑暗,一些擺上檯面的小陰謀,一些暗地裡的小爭鬥,一些讓人不忍的小慘劇,侷限於一個小空間的一群人,就這麼開始了一次次的磨合,爭鬥,反抗和暗地裡的詛咒,林林種種不一而足。書的局面並不大,主角所處的環境,更加是小得可憐。而偏偏就是那人與人之間,因為利益,因為各自的立場而產生的互動關係才讓人有了一直看下去的慾望。
小說使用了第一人稱,不清楚作者是為了什麼而選擇了這個對於表達主角很有好處,而對於表達環境中的鬥爭比較難的寫法的。不過從文章中看來,事實上說作者仍然在使用第三人稱也未嘗不可。裡面的“我”代為主人公“麥麥”也沒有什麼區別。從這個方面看,這還真是一篇純正的非全知全能型的第一人稱小說呢。
裡面作為“我”的思考以及對於其他人的心態的琢磨,幾乎都是以作者本身的心態去琢磨。這種情況,好的方面是可以讓作者很清楚的表達自己所想,讓讀者得到一個比較簡單直接的印象,而壞的方面是很容易把文章匯入作者本身的“認為”中,也讓讀者失去了一種比較清晰的思考環境,只能跟著作者跑。再加上作者那接近冷酷的描敘手法,自覺不自覺的把自己的感情隱藏起來的手法,的確很有煽動性,卻很難讓人從中尋找出一種比較值得觀察的“真正的”真實。這也是我認為這本書是一種“還可以接受的真實”的原因。只要小說還維持著這種描敘狀態,那麼文中所說的東西,都是一直是作者所想給予讀者知道的東西,讓人少了很多自我觀察的機會。不過從作者的自述中可以看出,這本書是為了表達一種經歷,從這個方面來看,作者無疑選擇了最容易的表達手法。
關於人物,雖然那是作者所揣摩出來的人物,可是從那些人身上,我們可以管中窺豹,得到一些比較清晰的形象。
作為主人公的麥麥,本身是一個因為“義氣”而入獄的知識分子(中文系的哦),雖然是第一人稱的主人公,可是文章對他的著墨反而不多,他起到的是一個引領的作用,引導著讀者進入到那個很多人不可能進入的世界。從描敘上來看,他是一個對監獄抱著很大的好奇,又帶有一定程度的恐懼的人。讓人比較關注的,是他從開始的新人到出獄後的心態轉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章並沒有做出太多出色的安排。或許人都有自我美化的傾向吧?作者在安排主人公引導小說時,很刻意的掩飾了主人公最真實的反應。那種事情過後的思考,要不是一種總結,要不是為了下文的事件做出安排,還真的沒有出現一種比較震撼的心理轉變。那種遇事後的忽然變化,當時的真正反應,都因為這種回憶式的寫法,出現了很大的模糊,讓人麥麥這個人物感覺很正面——一種把所有可能的黑暗都遮擋後的正面。看來作者的自我剖析做得並不夠啊。
而作為其他的人物存在的配角們,無疑都要鮮明多了。雖然那些人的動作後的意義,都是過後的麥麥自己揣摩出來的。但是即使有了偏差(無論那個偏差是從惡意還是善意去猜測的結果),也足以讓人瞭解到四面牆裡食物鏈的關係,以及各種不同地位的人從可能會產生的行為。
因為是一種生存狀態的關係,更由於我沒有那種經歷的緣故,看待這些人的行為,我幾乎就跟麥麥一樣,冷靜的殘忍的觀察著那個環境下,人會產生多大的行為偏差。不同的是,我用的是麥麥的眼光罷了。並不需要對其他人物分析太多,那一種生存狀態,也只有描敘者能給予比較完善的說明。
四面牆的更新很快,儘管語言很粗俗,不過誰都不會對四面牆裡的人的口氣做太大的質疑的。這部小說的價值,就在於描敘了普通老百姓最喜歡猜測的,在法律和正義照耀不到的陰暗角落裡,正慢慢滋長的,不受光明規則影響的毒苗,那種狠心的描寫,對暗處人們所猜測的真實的大膽描敘,的確讓人慾罷不能。
而更讓人稱道的是,作者並沒有純粹為了黑暗而黑暗,四面牆的尺度控制得很不錯,那種真實,既不會是最糟的,也不會是最好的。幾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