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小說:曾仕強 作者:大熱

同心協力”,把組織成員的力量會集起來,產生“和”的品質,達到“萬事成”的效果。從“和”當中所發出的“合力”,才是真正的“同心”,組織成員好像一家人那樣,自然“家和萬事成”。�

“和”是中國人的“整體”概念,就“量”的方面來看,把“部分”加起來,就成為“整體”;而從“質”的方面來考察,便發現“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

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彼此不同的“差異性”,我們把它叫做“個別差異”。“差異”就是“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善於管理的人,能夠把“不同”的心和力結合在一起,產生“和”的力量。小人“同”而“不和”,不善於管理的人,只在表面上要求大家服從,似乎“同”到沒有意見上的差異,卻始終發揮不出“和”的實力,應該視為“不和”。�

烹調的時候,用水來煮水,煮來煮去,還是“開水”。彈琴的時候,總是重複一個音調,聽起來必然單調乏味。同樣的“人”群集在一起,如果大家一模一樣,絲毫沒有差異,我們辨識起來,勢必十分困難。用水煮蛋,可能煮出可口的蛋花湯。配合各種不同的音調,可能彈奏出動聽的樂曲。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才有可能“和”成一個整體。�

《荀子·王制篇》指出:“人何以能群?曰:分。”人的力量沒有牛那麼大,行走起來不像馬那樣快,而牛馬反為人所用,主要是因為人能夠合群,有“組織”的概念,而牛馬則無。

但是人為什麼能夠合群呢?答案是人有“分”的念頭,知道彼此“不同”,而非完全相同。

安人的基礎,在人人自覺,各有其分,並且各守其分。只有“人人各守其分”,才可能“大家和合為一”。�

有“組織”,便應該“分工”。分工事實上是一種“分”,把每一個人的本分工作,詳實而明確地列舉出來。這種“數量”上的分工,經常出現“許多三不管地帶”,難以達到“合作”的整體性。於是在列舉各條本分工作之後,加上一條“其他”,作為“性質”上的分工,使大家在心理上有充分的準備,任何三不管地帶,都是人人有責的其他範圍,必須機動調補,以維護“和合為一”的整體性。�

分工之後,能合作人人都安;不能協力則大家都不安寧。所以荀子說:“分何以能行?曰:義。”義便是合理,怎樣分工才能收到合作的效果呢?只有“合理”一途。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三節 安人的目的在於人安己安(2)

組織成員,分工分到合理的地步,依“其他”來互相支援,也做到合理的程度。合理就是“不過分”,所以也是一種守“分”的表現。這樣的分工協力,必然能夠締造良好的組織力,產生“和”的品質。�

除了分工以外,中國人的“分”,特別重視“位”的“區分”,那就是親疏、上下、尊卑、貴賤的不同。這種職位、地位的差異,構成我們的倫理。�

要求人安己安,必須重視倫理,形成分工之外的另一種守“分”。倫理可以看做“人與人間的矛盾關係”,這種關係必須維持相當程度的“和”,也就是和諧,才能在“相反相成”中興盛發達。�

人類社會,原本由許多具有“個別差異”的“個人”所組成,如果每一個人,都任由自己的個別差異而發展,勢必互相矛盾,甚至產生衝突。所以教育大家,鼓勵人人都修己,來縮小彼此的差異,建立共同的道德標準,成為社會健全發展的必要措施。�

這些修己有成的人,聚集起來,加以合理的分工,在共同的目標下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則是在“組織”的名分下,加上一些人為的矛盾,並且進一步求其“調和”,這就是管理歷程中“安人”的功能。�

管理的歷程,著重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也就是“有矛盾時加以調和,沒有矛盾時製造若干矛盾”,使相同的產生某些差異,而讓差異的趨於相同。�

中國人深知“沒有矛盾,不可能產生變化;而沒有變化,就不能進步”的道理,為求提升管理的績效,特重“職場倫理”,便是在工作場所中,新增若干名分、地位的矛盾,並且把他們限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以求調“和”,增強“和合為一”的“安人”效果。�

安人的目標是固定的,但是安人的狀況則是變動的,必須隨著當時的人、事、地、物來衡量,採取不同的安人措施,才能見效。中國人被誤認為“做事不講原則”,“凡事五分鐘熱度”,其實是“有原則卻必須權宜態度”,“一陣子不改變卻無效果”的表現所引起的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