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安人”的原則不變,“安人的措施”必須隨“時、空”而調整,以致變來變去,被曲解為“沒有原則”。看不懂的人越來越多,正當的權宜應變也被嘲笑為沒有原則,愛怎麼樣就怎麼樣,甚至被詆譭為“投機取巧 ”,實在十分冤枉。�
安人的措施一陣子又會產生不安,不調整不行,一調整又被指責為“五分鐘熱度”,可見“看不懂的人,偏要譏笑內行人”,這才是安人的最大障礙。�
把部分加起來,往往不等於整體。分工並不能收到合作的效果,也是常見的事實。安人就是要把部分“和”起來,“合”成“一”個整體,而且促成“整體大於部分和”的成果。透過“己安”和“人安”,來合成“人安己安”的“和諧”。�
希望組織同仁“同心”協力,必須使大家對整體目標相當“關心”。而要使大家關心整體目標,又非讓大家彼此“交心”不可。要求大家交心,第一步則是設法使大家“開心”。這樣說來,安人的歷程,便是“由開心而交心,借交心而共同關心,然後產生同心”的一連串“心”的變化,所以對中國人來說,管理是“心連心”的過程,而安人則是“心連心”的結果,應無疑義。�
心連心的過程�
開心→交心→關心→同心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概念�第四節 以明哲保身為根本理念(1)
現代管理,已經造成一些“過勞死”的問題。為了追求利潤、效率、績效或效益,竟然過度勞累,以致死亡。這樣以身相殉的代價,當然不是從事經營管理的人所樂見。�
想盡辦法,把自己勞累到死,大家肯定不願意。可是多少人不知不覺掉入這種不良管理的陷阱,被害死了還不明白真正的原因。就算躲過這種生理上的迫害,心態上的失調,也必須善為調整,茲分析如下,以免對明哲保身產生誤解,而害了自己。�
中國歷史悠久,卻令人越談越傷心,因為看來看去,治少亂多。太平日子不長久,爭權奪利卻永無終結。人人都以“終結者”自居,企圖結束他人的性命;不料又成為另一“創始者”,締造更為可怕的暴亂。�
自古以來,我們觀察當權者的三個階段,似乎是同樣的過程:初創時期,大家都是兄弟,而且是好兄弟,好話固然樂於聽聞,壞話也是逆耳的忠言、苦口的良藥,感激不盡,當然不會覺得不好聽。鞏固時期,開始分出主流與非主流。認為靠得住的,務必加以重用,因為好人本來就不多,不用這些人用誰?不可靠的,越能幹越要加以迫害,以免夜長夢多,不知什麼時候,為這些厲害人所害。到了衰落時期,對任何人都相當懷疑,好像好人也會隨時變成壞人,實在不可不時時提高警覺。�
當權者這種心態,原本十分正常。人心隔肚皮,什麼人料得到?人心善變,誰也把握不住。平心而論,誰敢隨便相信別人?什麼人又敢保證自己所親信的人不會心懷不軌?想起古人的話:防人之心不可無。即使自己有三頭六臂、聰敏過人,也不敢不防。�
被領導的人呢?看過多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聽過多少“被老闆當做死棋子來下”的傳聞,當然也是心生恐懼,不敢不隨時防備。�
如果認為大家共事,彼此提防不是很辛苦嗎?那麼請看史書中有多少篇幅,記載了“好人早死”的事實。“小人得志”固然令人痛心,“君子冤死”更加令人傷心。小人何以得志?不在本文研討的範圍;而君子為什麼冤死? 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一般人看歷史,只知道痛恨小人,不知道檢討君子,違反了儒家“反求諸己”的原則。君子痛恨小人,對自己完全沒有好處;惟有反省自己,為什麼那樣容易被打垮?才能真正無愧於心。�
認真檢討起來,君子普遍缺乏防人之心,才會招致早死的厄運。若能時時明哲以保身,哪裡會鬥不過小人呢?歷史上的君子,如果都鬥贏小人,不為小人所害,哪怕君王再昏庸,再暴虐,也不致那樣治少而亂多吧!�
可見拿明哲保身作為管理的根本理念,具有相當穩固的基礎,不容忽視,也不必懷疑。�
下對上,要慎防“觸犯逆鱗”,以免被上司害死。居上位的人,好不容易才爬上去,最怕被部屬所拖累,以至前功盡棄,所以一旦發現部屬可能連累自己的時候,無不六親不認,把所有責任往部屬身上去推。�
每當部屬發現平日所忠心敬事的上司,居然翻臉不認人,把自己視同仇敵,非置之死地不罷手時,無不後悔平日警覺心不夠,為什麼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