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部分(2 / 4)

小說:興宋 作者:知恩報恩

—即將出戰的團練是以海州團練的名義出戰,崔團團練就必須混編一些其餘縣的力量,這也是讓其餘各縣出資出人的方式之一。

隨後,編錄好的團練分成若干個小分隊,每個小分隊牽兩三隻獵狗進入山區剿匪——這出自於林沖的建議,透過剿匪訓練各部的配合,以及磨練殺姓。如此一番動作下來,等十一月海州新任知州上任時,整個海州四縣已經找不見一名願意搶劫的人。

當然,張叔夜留下的財富還不止這些,最主要的是,他奠定了海上貿易新規則。

乘著信風颳起,海州一船一船的向外傳送外貿貨物——有了從南洋西洋返回的宋商指引,大宋的外貿出口不再是固定的茶葉、絲綢、瓷器老三樣。商人們更願意嘗試一些新貨物,比如鏡子、玻璃器皿,以及葡萄酒、糖霜(蔗糖)等等。鉅額的貿易輸出,使得這一年海州市舶司僅僅憑藉一個季節的收稅,就躍為六大市舶司之冠——上繳市易稅、市舶稅約兩千萬貫。

這也意味著:按照大宋十五稅一的稅率核算,一個信風季節,海州的出口貨物就達到了三億貫——這個數額還不包括其中的部分小額走私貿易。

這樣的交易量下,賺錢的不僅僅是時穿一人,所有參與外貿出口的商人都賺得盆滿缽滿,連相關產業的工匠,都獲得了足夠的收益。而在新貿易規則下,交趾南洋等國,也不再是單向衝大宋輸出貴金屬、輸入貨物,他們也開始有自己外貿輸出——棉花、硝石、鐵礦石等,從此,雙方的交易變成有出有入,進入一個良性迴圈。

新上任的知州來自河北,原先是真定府判官,姓章名昭,字重華。大約,朝廷感到海州這兩年一直不安寧,如今它填補了杭州失陷後的空缺,成了稅收重地,需要派一名有軍事經驗,且穩重的大臣前來坐鎮。

張重華上任前肯定與張叔夜有過交流,接官宴之後,一上來就舊話重提——接官宴剛剛結束,其他人都告辭了,張大人獨留下時穿,詢問:“時大人,海州團練整編的如何?”

時穿是縣級官員,這位張大人是州官,這也許就是“附郭縣”的悲哀,上司可以越級指揮。

按理說時穿這位主簿應該主管縣裡的財政,俗稱“錢糧主簿”,但時穿如今連賬本啥模樣都沒見過,瞿植鳳那老傢伙把縣財政把持的很緊,嘴裡總嘮叨著“反正你馬上要出戰,這一去不知道要多長時間,所以就不麻煩了”,結果,反而縣裡治安那塊,他有麻煩就找時穿的茬。

時穿是以海州“州團練”的名義出戰,名義上他還要帶一名“團練使”上司出去,此前為了整裝團練,他特意從沭陽縣、懷仁縣、東海縣抽調了部分人力手,以此顯示整個隊伍代表海州四縣……不過,現在有一點問題,隊伍的開拔費找誰支付?

時穿拱手,回答章知州:“大尹,這崔莊團練並不是‘校閱團練’,大家的武器都是由鄉紳贊助的,而且我們是火器部隊,需要準備的物資很龐大,一旦補給不足,火器沒了火藥,連燒火棍都不如……所以,下官還需要一點時間,更需要老大人撥付一點錢財,用於置辦火藥。”

實際上,火器存在著這個弊病,正是朝廷不肯將火器大規模裝備軍隊的原因。從《武經總要》成書之後,朝廷上下都意識到火器裝備的重要性,然而提煉火藥的工序麻煩,儲存火藥更麻煩,弄不好火藥就要吸潮失效,責任誰來承擔?

這個問題一時難以解決,所以一直到大宋最危機的時候,哪怕南宋滅亡關頭,宋朝廷依然沒有把火藥大規模裝備軍隊,並編錄出一支純火器部隊。

對於崔莊團練這支隊伍出戰,朝廷上下是樂見其成的。可是要朝廷掏腰包,那就要三思了,道君皇帝如今主要精力是拿國庫的錢修自己的形象工程——艮嶽、景福宮,再沒有興致像過去的皇帝那樣供養軍隊,所以宋末才兵變頻頻,而章昭作為官場老手,也秉承張淑夜的觀念:這支團練怎麼折騰都行,可是讓朝廷出一個銅板,不行!

“本官廷見完畢出京的時候,樞密院已經下達調遣海州團練的詔命,估計這會兒,詔命已經出京……長卿啊,朝廷是調撥不出來一分錢的,其實,我聽說崔莊團練的裝備已經不錯了,哦,比許多禁軍都要出色。我覺得,你們如今這樣子上陣,足夠了。

咳咳,本官出京的時候,童使相恰好也動身前往江寧府,他反覆叮嚀,一定要讓你們在年前開往江寧……長卿,這事兒由你督辦,你可要多操心點。“

時穿肆無忌憚的衝知州大人翻了個白眼:“大尹,裝備不齊,士兵們上陣難免損傷,朝中的大人覺得我們裝備已經很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