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部分(3 / 4)

小說:興宋 作者:知恩報恩

,心中竭力想揮刀,可就是指揮不動手腳。這座小塢堡中只有四百人,從無殺人經驗,卻在兇名卓著的梁山賊寇面前,能守住不失,已經很不錯了……什麼,剛才承信郎說雷火兵會變得比弓箭手還普通?嘻嘻,大郎,我拜你為師如何?俺也不要別的,只要師傅贈我一杆火槍,教授我使用就成?”

時穿噗哧笑了:“我徒弟如果同院子裡的大白菜一樣普通,那不是不值錢了嗎?”

哪位大將一拍胸脯,回答:“大郎,咱好歹廝殺過,見過血、割過頭顱,我當時要在你的堡內,統領這四百雷火兵,梁山賊若想就此透過,至少要留下三四百具屍體,才對得起你的重託。”

“嗯,有理——拜師的事情,咱回頭再說。今日在茴香堡歇宿了,咱們明日繼續哨探,等這一仗打完,回到海州咱們再談拜師收徒的事情。”

“好來,師傅,你瞧好吧!”這句話,居然被二十位隨行大將齊聲吆喝出來,看來……人品大爆發啊。

次日,時穿安排好堡內事宜,讓那位謹小慎微的三十六郎繼續關閉堡門守衛,而後帶著大隊人馬繼續入山。

越是深入山區,人煙漸漸稀少。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大隊人馬走過的痕跡也更加明顯了。

追蹤了兩天,沿路的景象表明,那群梁山泊好漢並未刻意掩飾他們的行蹤,五六百匹戰馬遺留在道路邊的馬糞就是最好的路標。

初春正是積雪消融的時候,土地比較鬆軟,馬蹄踏上去,留在地面上是一串串像烙印一般的雜亂蹄印。一位大將看著這明顯的蹄印直搖頭,感慨說:“梁山好漢們偌大的名聲,怎麼如此容易追蹤?過去折在他們手裡的好漢都是吃屎的嗎?怎麼次次讓他們逃過去。”

時穿微笑著回答:“你馬上就會知道他們的虛實——下令:全體警戒。”

時穿發令的口吻不急不慌,於是,斥候大將們也保持這種輕鬆的態度,慢悠悠的整理著自己的兵器,一名大將還調侃的回答:“那還有什麼說的,他們不是一個人,三十六個頭目個個本領不凡,平常聚在一起行動,一兩個大將單槍匹馬過去捉拿,可不是找死嗎?”

剛才感慨的那位大將看了同伴一眼,馬上又擔心的回望了一下時穿的年輕隨從。時穿帶的三十名火槍手都十八九歲的模樣,這種年齡的小子能有什麼搏殺經驗,恐怕是跟茴香堡的莊丁一樣吧……那大將立刻忽略了這群年輕人,嘆息著說:“咱這次出來,也才有二十位大將啊,對面則是三十六位縱橫京東西路的強人,人下面還有五百多位伴當,如今山區道路狹窄,萬一撞上了,那可是連逃,逃……”

那位大將說著說著,舌頭彷彿打結了,另幾位大將一貫警醒,趕緊抽刀順著那位大將的目光望過去,馬上他們也是一副張嘴結舌的模樣:“這,這未免……”

此刻,時穿的年輕隨從們正在抖開隨身行囊,從裡面抽出鎧甲開始披甲,動作快的已經完成這一專案,開始取下火槍裝填彈藥——他們身上披的不是宋軍制式步人甲,那種魚鱗甲分量沉重,每件四十斤上下,能穿起這種鎧甲的步兵各個身材高大,而那種鎧甲不是十八九歲的孩子能擔負的。

時穿那群隨從所披掛的,是一種類似明光鎧的鎧甲——換句話說,這是一種衝壓而成的板式鎧甲。與明光鎧稍有不同的是,這種鎧甲連掩心鏡部位也是與一體化的。其掩心鏡是一個比雞蛋大不了多少的圓形凸面鏡,厚度比其他部位稍厚一點,但整體也是衝壓而成——其實,這種形狀的鎧甲依然是唐代制式明光鎧,它出現於唐代後期(五代時期)。然而在中國國土上未曾發現它的實物留存,儲存下來的這種“唐鎧”在日本,是日本國寶。

唐代之後就是宋代,趙匡胤滅了南唐才建立了完整的大宋,所以在場的宋人對這種從青唐甲演化出來的“末代明光鎧”並不陌生,當然,他們也知道製作這種鎧甲的技術已經失傳,即使不曾失傳,想必這種鎧甲也十分昂貴,沒想到時穿的隨從卻一次性從拿出了三十份這種鎧甲。

與這種鎧甲配套的是皮盔,這種皮盔是類似現代馬球運動中的騎士帽,它有一個小小的帽簷,帽簷兩側帶了兩個小鉚釘,似乎是用來懸掛面甲的。帽子頂部裝飾著一枚小小的探針……時穿的隨從在大將們眼皮底下披上仿版明光鎧,再帶上雅緻的騎士帽,其中有些小頭目模樣的雷火兵還給自己帶上標誌臂箍,更有一些囂張的人帶上了露指的皮手套,眨眼之間,那隊火槍手變的說不出的怪異。

按說,這種全身披掛計程車兵,會給人一種殺氣騰騰的鋼鐵罐頭的感覺,但末代明光鎧卻不是純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