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件極大的好事。英國學者巴特曼說:“毛澤東的戰爭哲學,如同他以前的戰爭勝利者的戰爭哲學一樣,也是來源於對戰爭的分析。毛澤東的尋根究底、洞察一切的頭腦很容易習慣於馬克思主義辯證的研究方法,毛澤東的戰爭理論就是來自他那具有上述兩種特徵的頭腦和他在戰場上獲得的經驗。”當然,這雖然不能完全概括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卻說明了毛澤東軍事思想與古代兵法天然的內在聯絡和深厚的血乳之情。
最後,我要向大力支援和幫助過我們的同志、朋友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他們是:趙長安、楊川平、計紅軍、郭韶峰、張炳然、西世良、王金相、王金祜、郝宏麗、明明、湘平、張小蘇、馬永宏、陳紅梅、蘇永慶、李新生、童童、丁丁等。
註釋:①見《毛澤東文史古籍批語錄》一書第257頁
②見《文史資料》六十六輯第160…170頁
計小為
2004年12月8日於北京寓所
2006年6月27日修改於寓所
。。
附錄一:
幾多勇士強渡大渡河①
我國史學界,曾就紅軍長征途中強渡大渡河的勇士人數問題開展過討論。傳統的說法是“十七勇士”,但有人持不同意見。《歷史研究》編輯部就此寫信請教當年直接指揮這場戰鬥的楊得志同志,楊回信說:“當時憑藉僅有的一隻船分兩次強渡,第一船由連長熊尚林帶隊,過九人,第二船由營長孫繼先帶隊,又過九人,我是第三船過去的。第一、二船過去的同志,在我迫擊炮、機關槍火力掩護配合下,搶佔了對岸有利地形,打退了駐守江岸敵人的反撲……控制了渡口,為全團過河創造了條件”,“因此,我們可以把奮勇隊十七位同志稱為勇士,若把當時的營長孫繼先同志算進去,稱十八勇士也沒有錯。”(《歷史研究》1982年第四期)同年5月23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首緬懷孫繼先的詩,詩文下面有個“注”,說:“濟南軍區原顧問孫繼先是紅軍老戰士,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曾帶領十七勇士渡大渡河。新中國成立後作為我國第一個火箭基地首任司令員,為發展我國尖端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
究竟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呢?關鍵是營長孫繼先算不算強渡大渡河的勇士之一。上述引文中,均有“十七勇士”一語,但從全文的精神來看,並不是說僅僅有“十七勇士”,恰恰相反,我認為今天作為歷史考證,將當年立下汗馬功勞強渡大渡河的勇士們永載史冊,應該說是十八勇士更符合歷史事實:
第一、強渡大渡河是十八人不是十七人。因為,紅軍是“分兩次強渡”才成功的,第一船九人,第二船九人,共十八人。是這十八人在我軍火力的掩護下,率先冒著槍林彈雨和滾滾惡浪強渡天險大渡河,控制了渡口,他們的壯舉,對全軍勝利渡河起了關鍵作用。這十八位英雄,個個都是奮勇殺敵的好漢,我們應該如實地將十八勇士載入青史,才更真實。
第二、不能因為孫繼先是營長,是幹部,就否認他是勇士。紅軍中官兵一致,同甘共苦,遇
到困難和險情幹部(共產黨員)總是身先士卒,帶頭前進,這是我軍的光榮傳統。當年官兵並肩強渡大渡河就是一個生動事例。第一船有連長熊尚林,第二船有營長孫繼先,熊、孫二人都是幹部、指揮員。既然連長算勇士之一,為什麼營長就不算呢?為什麼要抹殺營長的功績和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呢?這裡用的“勇士”一詞,不能認為僅僅是指戰士,而是指名垂青史的功臣,是光榮和英雄的同義語。從這個意思來講,“十八勇士說”比“十七勇士說”更準確、科學。
第三、包括孫繼先在內的十八勇士,當年都沒有正式授予榮譽稱號,僅是在戰鬥間隙開過總結授獎大會,為表彰率先強渡大渡河的十八名同志,上級發給他們每人一套列寧式服裝,以資獎勵。當時總共發了二十套列寧式的服裝,這十八位同志(包括團長楊得志、政委黎林在內)都受到了獎勵和表彰,後人在記述他們的業績時從未提到過二十位同志。所以,“十八勇士”之說法較為妥善和適宜。
註釋:①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主辦《社會科學研究》九一年第七期(現稍有改動)。
txt小說上傳分享
附錄二:(1)
試評《三十六計新編》①
隨著深化改革,商品經濟所帶來的激烈競爭,使許多人對古代兵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學習和研究古代兵書,並著書立說,或者希望能從中找到智謀的啟迪和獲勝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