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3 / 4)

,或者希望更多的人從事古代軍事學的研究。例如,齊光的《孫子兵法評註》和《孫吳兵法註釋》,李世俊的《孫子兵法與企業管理》,李炳彥的《三十六計新編》、《說三國、話權謀》等等。這些書籍對宣傳和介紹古代兵法,結合現代的經營管理、人際關係都發揮了積極作用。許多外國人也在努力鑽研《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據說,在現代戰爭中,許多國家的部隊曾經企圖運用孫子兵法來指揮戰爭,儘管結果並不美妙②

由於大批介紹和講解古代兵法的新書的問世,就使我國古老的軍事理論學和謀略學邁進了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進入了商業、人際交往、青少年教育和思想工作的各個方面,成為社會科學戰線上一個新潮流,使古代兵法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這裡只就李炳彥同志的《三十六計新編》談一談粗淺的體會,拋磚引玉,以求共鳴。

一、此書美在“古為今用”

《三十六計新編》經過作者李炳彥的編篡、蒐集、整理,把《三十六計》這本用《易經》的陰陽變理,推演成兵法的各種對立關係的相互轉化,帶有占卜吉凶的封建迷信色彩的舊兵書,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之變得通俗易懂。這對普及古典軍事謀略學,開闊人們的眼界都很有益處。

“三十六計”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當時叫“三十六策”:“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檀公(道濟),南朝宋國名將。他為收復河南失地,率宋軍攻打北魏,與魏軍三十餘戰,大半皆勝。後因糧草斷絕,不得已而撤退。當時,宋軍上下人心惶惶,檀道濟命士兵乘夜“唱籌量沙”,並將所剩不多的糧米散佈於沙灘上,迷惑敵人。魏軍天明追來,以為宋軍糧米綽綽有餘,不再去追趕,宋軍因而全師而還。由於檀道濟能征善戰,又有如此妙計,便有了“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之說。以後,幾經演變,集四字立為名目,把三十六湊成實數,又附著於兵法之上,便成了今天的樣子。

李炳彥的這本小冊子,美在哪裡呢?我認為美在古為今用這一點上。他透過新解三十六計,宣傳了毛澤東軍事思想。

例如,在解釋“圍魏救趙”和“李代桃僵”這兩個計策時,都引用了公元前354年齊魏桂陵之戰的例子。但是,在前一個計策裡,他著重解釋齊國大軍事家孫臏乘魏軍回救魏都大梁時,長途行軍而疲憊不堪,在桂陵(今山東荷澤)伏擊魏軍的軍事思想。結合我人民解放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戰例,宣傳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在後一個計策裡,則側重從孫臏善於運用運籌學原理分配兵力,使齊軍在每一個區域性作戰的力量上均佔優勢。從而,打敗魏軍贏得勝利。

在解釋“隔岸觀火”、“混水摸魚”和“偷樑換柱”的計策時,他都舉出古代著名戰役袁、曹官渡之戰和吳、魏赤壁之戰來說明。這就告訴我們,在戰爭中計謀的運用不是簡單、孤立的,而是複雜的,一環扣一環,一計接一計,缺一不可。在赤壁大戰中,吳蜀兩國還設下了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從而徹底打敗了強大的魏軍,使不可一世的曹操一蹶不振。這些計謀的使用,好比下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當然,智謀的運用並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馬克思主義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是戰爭的性質和人心的向背,還有就是指揮員的正確決心和正確部署。因此,李炳彥在解釋:“漫天過海”、“借刀殺人”等計謀時,都引用了二次大戰法西斯頭子希特勒進攻蘇聯而慘敗的戰例。在解釋“趁火打劫”、“笑裡藏刀”時,引用了蘇軍武裝入侵阿富汗的戰例,從而,有力地說明了正義的革命的戰爭必勝,反動的侵略的戰爭必敗的道理。二次大戰前夕,希特勒雖然用計除掉了蘇軍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等八名高階將領,侵佔了蘇聯的大片領土,但是,到頭來仍未逃脫失敗的可恥下場。在德軍入侵莫斯科和蘇軍反攻柏林時,都出現了“強弩之末,已無突擊力量”的情況。德軍錯失良機,一舉被殲;蘇軍有備無患,乘勝追擊,直搗柏林。作者結合現代戰例,古為今用,宣傳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光輝的軍事思想。總之,李炳彥在新解三十六計過程中,在古為今用方面做出了辛勤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效果,這是必須充分肯定的。當然,美中也有不足,不足在哪裡呢?

二、“推陳出新”不足

毛澤東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這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的根本方針。《三十六計新編》的美中不足,主要表現在推陳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