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多少處傷疤,連他自己也記不清楚。他也從來沒有向任何人炫耀。我完全知道,如果採訪,真實地把他經歷的一切記錄下來,一定比我們在任何一部黨史軍史上面看來的細節和情節,要生動得多,形象得多。我不忍心僅僅從繪畫的角度,來觀察他留給我們的任何一個細節和情節。單就當初在萬年臺閱兵場上,和廖佐煌決鬥的那個高挑小夥子,他那張白淨的臉皮,究竟是怎樣消失?怎樣在一次次戰火中燻烤,變成一塊堅硬的岩石,灰黑中透著醬紅,而且,在我印象中,這種顏色,至死都沒有改變。我想,我可能會放棄繪畫,而選擇帶兵打仗。要不是八歲那年,父親把我送回烏溪小鎮,在躲避“文革”武鬥炮火的同時,又接觸了一對畫家易安和莫尚,成了我繪畫的啟蒙老師,我可能還留在某京的某一軍隊大院裡成長,順理成章去當兵。我知道,父親的老上級,某某副部長的兒女們,在那場風暴中,父母被關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