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中國的成年人都變成了思想家,那才叫做災難。當然,這絕不等於說,大眾就不能有思想,不該有思想。只是說,他可以不思想,有權不思想。
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可以“不都思考”,卻總要“有人思考”。按照社會分工,這個任務,就交給了所謂“精英層”和“知識界”。如果這個階層和界別的人,居然也是水泥的腦袋,塑膠的眼睛,滿腹的功利,一臉的麻木,我們這個民族,還有沒有希望,有沒有明天?這可真是不能不思考的問題。
斯人已逝,雷聲已遠。獨立思考的人,將永遠寂寞。問題是,我們還能聽到那樣振聾發聵的聲音嗎?
遂剝徐志摩《再別康橋》,以此悼念吳冠中先生──
寂寞地你走了,
正如來時之寂寞。
寂寞地離開這個漩渦,
不帶走一丁點筆墨。
刊載於2010年6月29日《新京報》C02版,責任編輯潘採夫
。 想看書來
開明專制也不是民主
──挽蔡定劍先生
2010年11月26日,是向蔡定劍先生遺體告別的日子。為銘記先生“憲政民主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之遺言,並寄託哀思,我於當晚在部落格發表輓聯雲──
憲政即限政,公權不能膨脹;
民主實明主,言論終須自由。
下聯的意思,本為“民主其實是透明的政治”,或者“人民應該明明白白地當家作主”。這才有了後面那一句:言論終須自由。可惜“明主”一詞,古已有之,意為“英明之君主”,或“開明之君主”。這可是深入人心的理解。結果,此聯一出,即在網上遭到誤讀。另外,“公權不能膨脹”一句,平仄也有問題。於是,我做了修改,改為──
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