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不管是殞身不恤、殺身成仁的吳樾、徐錫麟等人,還是破衣敝屣、奔走革命的陶成章等人,陳文強打心裡是敬佩,是尊重的。
很簡單,他做不到這樣的激情,這樣的忘我,這樣的不顧一切。
但敬佩和尊重並不代表著崇拜和服從,因此陳文強對北辰是敬而遠之,實在是因為北辰過於強勢、固執,或者說是專橫、不知妥協調和。
一個人不可能是神,卻認為自己是神,或乾認為自己是始終正確的,認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裡,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因為人既然不是神,無論多麼英明、智慧,也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當他的周圍沒有人敢指出他的錯誤,或者說他根本不會聽的時候,一個普通人也還罷了,一個領袖卻會造成一場災難。
一個人的意志,就是團體的意志,一個人的行為,就是團體的行為,一個人的憤怒,就是團體的憤怒。那這個團體就會在兩個極端搖擺,或是一舉成功,或是一敗塗地。顯然,風險卻是大於機遇的。
宋復華則不同,他勤奮好學,理論知識紮實,對當時世界重要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各種制度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也適應和理解妥協調和這樣的政治手段<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所以,推他作為領袖,把他塑造成職業革命家,比較符合陳文強的思想和習慣。
沒有誰能讓陳文強俯首貼耳、絕對服從,不信權威的思想已經深入他的頭腦,而這種思想則貫穿於他的行動之中。
北辰也好,黃興也罷,陳文強能爭取便爭取,不能爭取便順其自然。反正革命不是離了某個人就玩不轉,更沒有誰是真理的化身,是革命的代名詞。
況且。此時招聚東京同盟會成員,統合革命力量。正是一個好時機。
機會不是陳文強創造的,而是同盟會內部門戶、地域矛盾的總爆發。反對北辰最力者為章太嚴和陶成章,其他則多以江浙、湖湘人士為主,既是光復會與同盟會的矛盾,也是地域差別對北辰只注重在南方沿海地區發動起義的不滿。
再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北辰的強硬和過於自信,他對勸他向東京本部引咎嚴詞拒絕,覆函“謂黨內糾紛,惟事實足以解決。無引咎之理由可言”;同時又是斷絕東京同盟會的經濟來援,又另起爐灶,重新組建“中華革命黨”;還派汪精衛回東京另出《民報》,實在是火上澆油。
說到北辰的過於自信,則是陳文強從工商經營方面所看出的大問題。一個品牌要打響,那不是平白無故的,是時間,是宣傳,是打造,才能深入人心。而中華革命黨算什麼呢。北辰顯然過分高估了自己在革命領域的德高望重,覺得自己登高一呼,便會應者雲集。同盟會完全是靠著他的影響。才能發展到如今這個規模的。
歷史上北辰很快便意識到了這一點,雖然南洋同盟會各分會積極響應,統統改名為中華革命黨,可是這個新名稱,民眾並不怎麼認可。無奈何,他又重新拾起了同盟會這個殼,繼續經營。
但現在,一錯而不可挽回,陳文強機敏地抓住了這個空當。中華革命黨沒有什麼影響,東京同盟會又是人心渙散。若走民主程式,東京同盟會中倒孫力量還是佔有多數的。
這一點。黃興看出來了,他必須做出選擇。一是繼續維護北辰,保住同盟會這個品牌,但分裂不可避免,實力大損也是眼見的事實;二是應東京同盟會眾人之請,召開特別大會,罷免北辰,由自己接任,然後再率東京同盟會與復興會實現聯合。
不管怎麼選擇,在這場名為聯合,實為收購的行動中,復興會憑藉雄厚的實力,佔據主導是確定無疑的事實。
形勢很嚴峻,不僅僅是復興會將要採取的行動,東京同盟會內部的分裂已經難以挽回。以陶成章等人為首的光復會是其一;還有焦達峰、劉公等人正在發起一個有實力的團體“共進會”,要與同盟會分道揚鑣;譚人鳳等人亦要會召集十一省區同盟會分會長會議,組建所謂的中部同盟會,以全力推進長江流域革命運動。
經過痛苦又矛盾的思考,黃興終於還是不肯陷自己於不義,第二天便轉告陳文強留在澳門的聯絡人。他採取的是一種消極迴避的策略,既不回東京召集會議討論以代總理之職,也不阻撓東京同盟會會員的個人選擇。換句話說,他就是順其自然,不管不問了。
當然,黃興知道自己這樣做的後果,是對東京同盟會的一種放縱,也是一種放棄。要知道,在同盟會中,華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