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鑄造銅銀幣本屬一國的主權,但英國藉口廣東所鑄小銀幣太多,影響香港商務,無理要求停鑄。
張人駿眨巴著眼睛,有些明白了陳文強的意思。西南動亂,朝廷焦頭爛額,生怕別的地方也不安寧。藉著度支部與英人的交涉,或許可以將造幣廠收回地方。
“如何能讓朝廷把鑄幣廠還給地方?你,你可不要搞出大亂子來要挾啊?”張人駿瞪大了眼睛。
“大人多慮了。”陳文強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只要輿論上造勢,再加上大人幫腔,此事便可成。況且,停鑄也無不可。這其中的關竅,大人請聽我一一道來……”
張人駿聽陳文強講完,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雖然不是很懂經濟學,但他卻知道如此施行的話,陳文強和他背後的合資銀行肯定是獲利豐厚。
“總督張大人已在湖廣實施一年之久,效果是明顯的。”陳文強微笑著說道:“不僅粵漢鐵路得以順利修築,商界、民間亦是歡迎。”
“那,清鄉的費用也需要你來籌集。”張人駿停頓了一下,似乎覺得還不夠,又接著說道:“還有這個,花紅懸賞,以及清鄉委員會的開支,你也要負責大部。”
在清末的廣東文獻中,清鄉的提法出現很多。它的出現與晚清以來政府在基層社會控制力的衰弱有關,概括起來便是:水陸分防嚴密,復設各處行營為辦匪機關,委用熟悉緝捕能員,分帶土著營勇,同時大舉,按鄉清辦;仍責成舊日正紳與各屬商會,同負保民攻匪之責……
清鄉首先運用於匪患較為嚴重、盜匪相對集中的地區,其後變成一種通行的做法。1886年,全省分為三路“查辦匪鄉”,共正法積匪九百零六名;1889年,南海、番禺、順德三縣清鄉,獲匪三百七十二名;1900年,水陸提督及緝捕總局,在清遠、北江一帶分五路清鄉,半年拿獲正法者不下數百名;1902年,全省各州縣同時並舉;1903年至1906年,全省五路清鄉,三年共獲辦盜匪近萬名……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除了大規模的數地同時清鄉外,縣一級的清鄉一直不斷,兩廣總督也將清鄉作為州縣吏治考核的重要內容。清鄉之法遂被各個時期的地方官員所沿用,成為清末廣東治盜的“不二法門”。
陳文強眨著眼睛想了想,苦笑道:“大人,卑職只能是盡力籌措了!”
“在湖廣不是乾得很好嗎?”張人駿哼了一聲,捋著鬍子說道:“連新軍的編練費用都能出,怎麼在兩廣便吝嗇起來?”
“那大人也給卑職同樣的政策如何?”陳文強似笑非笑地說道:“張總督可是慷慨得很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