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局的逆轉是如此的突然,張人駿和李準的佈置和調整剛剛開始,一個接一個的噩耗便傳來,打得二人暈頭轉向,直如掉進了萬丈深淵。
由南寧而出,增援欽州的近兩千巡防營清兵在大塘鎮遭到亂黨大軍的伏擊圍攻,秦炳直被殺、郭人漳受傷被俘,清兵幾乎全軍覆沒;隨後,亂黨假意從欽州撤圍,易裝成趕來增援的巡防營的亂黨賺開城門,一擁殺入,欽州失守,守城新軍只有三百多人逃竄而回……
震駭、驚慌、迷惑、憂愁……被複雜情緒籠罩的張人駿和李準肯定不會想到這一連串的失敗,竟然不是因戰之罪<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郭人漳事先暗通訊息,遭伏擊時率先投降,導致秦炳直所部孤軍作戰、軍心大亂,後又帶人賺城,可謂是這出慘敗大戲的導演兼演員。
儘管郭人漳此次立了不小的功勞,但他的革命意志卻也為人所詬病,註定了以後不會在革命軍中受到重用。比如他以不牽連家人為藉口,沒有率部反正,而是消極地作戰不力,並以受傷被俘的名義對外宣佈;比如他賺城時報名秦炳直,並以秦炳直的印信來取得守軍信任,不敢暴露真實身份……
拋家舍業,不畏犧牲,是當時的革命者所稟持的信念,非如此不能證明自己的堅定,不能表達自己對革命事業的無私追求。郭人漳如此作派,自然會令人輕視,令人懷疑其對革命的忠誠。
在清末民初那個特殊時期,類似於郭人漳這樣的特殊人物並不少,有些“混世”的意思。其在不同時期的矛盾的行為,如果非要找個解釋的話,恐怕應該是見機下注。不斷估算成功的機率,再作出選擇。
所以,郭人漳這種人既不可能成為清廷的忠實鷹犬。也不可能成為義無反顧的革命者。勢利,牆頭草。反覆無常,投機……用這些詞語來形容,倒也貼切。
不管郭人漳如此使詐,清軍在西南戰場再遭重挫是勿庸置疑的事實,且後果非常嚴重。
首先是清軍所佈置的大包圍圈被革命軍捅了個窟窿,如果革命軍繼續東進,則可長趨殺入廣東;其次是駐於南寧的清軍兵力大損,不僅無力反攻奪回欽州、防城。連自身也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最後則是張人駿和李準的前途和身家性命,喪城失地之罪,他們難辭其咎。
張人駿已經六十多歲,西南戰事搞得他心力交瘁,此番再遭慘敗,自知總督一職難保,便主動上折請罪。同時,他給李準下令,棄守南寧,將兵力撤至粵東。與新軍組織新防線,阻遏亂黨攻入廣東腹地。
在奏摺中,張人駿解釋了棄守南寧的理由。主動承擔了戰敗的責任,請求朝廷降罪。他以李準為水師提督,陸戰非為所長,為其進行了開脫;建議朝廷在廣東復設陸路提督,推薦瓊崖兵備道吳祿貞擔任此職,並調瓊州巡防營入粵參戰;他還建議朝廷重用陳文強,“平定亂黨、剿匪清鄉、編練新軍,耗費巨大,非此幹練能員。不能設籌”。
顯然,張人駿除了沒想到陳文強和吳祿貞是革命黨外。其他方面都考慮得很周全。
之所以推薦吳祿貞會陸路提督,一方面給李準這個水師提督作了開脫。另一方面也方便調動瓊州的兵馬。原來的提督人選秦炳直是完蛋了,而張人駿也看得清楚,瓊州的兵馬是吳祿貞訓練,陳文強出資裝備,主要的作用是維護瓊州的治安,保護陳文強的諸多產業。他之前也不是沒下令抽調,卻都被吳祿貞和陳文強用各種藉口敷衍延宕。
雖然是兩廣總督,可缺錢少兵,又不肯輕易答應陳、吳二人的條件,張人駿還真沒什麼好辦法。現在呢,西南戰局有逆轉翻覆之勢,陳文強的剿匪、清鄉,吳祿貞在瓊州打擊會黨、草莽,又基本上打消了張人駿的顧慮。放眼廣東,現在也只有瓊州的巡防營還保持著完整建制,且戰力不俗。如果再算上陳文強的警察部隊,也是一股相當強的武力。
不管是用什麼辦法來維持或扭轉西南戰局,錢糧是最根本的條件。廣東雖富庶,朝廷分派的負擔也重<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西南戰事一起,抽調軍隊,籌措餉糧,財政的困難是越來越大。
而清廷卻是不斷催逼,根本不考慮廣東地方的困難。比如新軍的編練,廣東上奏陸軍部“如陸軍部諮期以五年練成兩鎮,則斷非廣東財力所及”,要求先恢復混成一標,再慢慢擴編。陸軍部則答覆曰“以粵省向稱饒富,僅練二鎮新軍實系極從少數,區區餉額,諒亦不難設籌”,又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