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起對這個世界的格局組成,時局變化走向,陳文強即便不是每個歷史事件都記得清清楚,也能分析研究,按照大概的脈絡,掌握得相差不多。
這就是穿越而來的人的好處了,每想到這點,陳文強有時候都忍不住有些得意洋洋。
所以,他才敢強硬對待澳葡。這可不是一時的義憤,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能得到更長遠、優厚的利益。
即便是互相利用,也要體現出被利用的價值。如果連利用都被別人不屑,那還真是有些悲哀。
敢對澳葡強硬,敢把總督和朝廷不放在眼裡,陳文強這個地方實力派的名頭是越來越實至名歸。在某種意義上,這比朝廷重臣還要有利用價值。
在封建*的體制下,即便是位列中樞的軍機大臣,也難逃“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雖然這種情況非常少見,但權力的剝奪卻只在頃刻之間。而地方實力派則寬鬆很多,特別是南方的省份,清廷的控制力更弱。
陳文強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才表現出強勢。先不說控制力稍弱的湘、鄂兩省,只說廣東,在擁有了瓊州這個穩固基地,擁有全省警察的大權,再有逐漸掌握軍隊的吳祿貞的幫助,陳文強已經超過了名義上的總督,成為廣東難以撼動的存在。
這還不算陳文強在憲政派中擁有的社會資源,甚至某些外國人所掌握的他與西南革黨的勾結和聯絡。
在德國人看來,陳文強是他們在中國與英法等列強展開競爭最有力的代理人,在中國南部沿海再擁有落腳點的最大藉助。
在美國人看來,陳文強的反日傾向和強勢行為是難能可貴,並且是值得大力扶持的。
當時美國同時面臨兩方面的威脅:大西洋的德國和太平洋的日本。一九零七年四月。美國海軍首次確認,為了保護美國的安全,美國需要一支“兩洋海軍”。而在近期。鑑於不得不防備來自歐洲方面的襲擊,為防止艦隊被各個擊破。把艦隊集中在大西洋仍不失為最有效的對日防禦措施;在遠期,當艦隊擴大到兩洋標準(擁有三十艘戰列艦)並在太平洋沿岸修築足夠的海岸防禦設施後,把艦隊一分為二佈置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就將變得可取。
而關於美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海軍軍事學院也做出了十分接近現實的預測:日本對華政策將從漸進的經濟蠶食變為公然侵略,這就要求美國為支援“門戶開放”政策而採取行動<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海軍軍事學院提出了兩種設想,其一是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國家為了阻止日本這種獨霸亞洲的政策,將在東亞大陸上的戰爭中阻止日本。但是日英同盟和日俄協定使得美國在大陸上似乎找不到這樣的國家。
更可能發生的設想時,日本謀求打破美國的遏制政策。在控制侵略亞洲大陸的海上側翼(運兵線)的同時確保其貿易暢通,這就要求日本透過奪取菲律賓、關島(可能還有夏威夷)來把美國勢力趕出西太平洋。美軍則將單獨作戰,迫使日本撤出中國大陸。戰爭主要將以海戰的形式進行,美國將由此取得制海權、收復失地、並以封鎖迫使日本投降。
但陳文強與德國日益親密、全面的合作,使美國對第一種設想並不完全否定。試想一下,如果中國的軍力在德國的幫助下得以加強,那日本就可能陷在東亞大陸的戰爭中,哪怕是短時間的牽制,也能為美國主力艦隊從大西洋轉到太平洋戰場爭取時間。
是的,美國海軍參謀人員對美日戰爭進行了重新的計算和評估。起初。他們認為戰列艦隊從大西洋到菲律賓需要一百二十天時間,但他們發現實際上這段航程可以縮短至七十五天,等巴拿馬運河通航後還可進一步縮短。此外。菲律賓基地人員在對艦況的評估中發現,艦隊在抵達目的地後可立刻投入戰鬥,不必象以前預想的那樣先進行必要維修。
也就是說,在這七十五天內,如果中國能牽制日本軍隊,那日本就可能抽調不出足夠的陸軍佔領菲律賓。這樣的話,美軍固守馬尼拉和蘇比克灣,等待來自大西洋的支援便有了可能。
只是有了這種可能,美國方面當然還很審慎。但卻不妨礙美國陸軍部儘快完成蘇比克灣的永久性防務工程,而珍珠港則將被建成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固守和前進基地。
而陳文強對美國釋放的善意(廣東鐵路工程)。則使更注重商業利益的美國人感到滿意,並認為長久而穩固的合作將是大為有利可圖的事情。
顯然。德國方面早就有了這樣的判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