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東筆下的展示要溫馨得多,樸實得多。
其次是和諧的鄰里關係。鄰里關係是一種主要的社會存在,每個人都割捨不掉,不能忽視。和當今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中冷漠的人們相比,六七十年代的中國社會拋開尖銳的階級鬥爭不說,普通百姓關係之親密,鄰里走動之頻繁,彼此的照應,相互的信任已是當今渴望真誠的我們羨慕的幻影了。今天的人們住得很近,卻離得很遠,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並沒有使隔膜孤寂的心獲得片刻的輕鬆和釋然。在《老劉家》中,作者選取了幾段鄰里吵架的片段,讀來妙趣橫生。鄰里吵架可謂司空見慣,但在社會物質、精神、文化生活都極度貧乏的時期,吵架和衝突卻成為人們蒼白生活的一種調味劑。吵架時,對於當事人來說,可以做到今天吵,明天好。對於現場的觀眾來說,則是一場不花錢的好戲,看完就完,誰也不會計較什麼。事情過後,生活依舊,大家親密依舊,仍是好鄰居、好同志。想想當今鄰居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現實,那個時代是令人神往的。例如寫老劉婆子因“我”和他兒子劉波打架,不分青紅皂白,胡攪蠻纏,進而與“我”父親發生衝突一事,儘管當時的情況是老劉婆子撒潑放賴,我父親將她“扔出七八米,又打了兩個滾”,但沒過兩天,兩人又和好如初,互相承認錯誤。之前圍觀的鄰居也沒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