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小說:皇清秘史 作者:南方網

,袁應泰派他去當這個要隘,算是十分倚重他惟是這位何將軍,雖是英雄,卻又很有兒女情,他有兩位如夫人,長得異常標緻,知書善畫,能彈級唱,日日伴著何將軍寸步不離。如今聽說要調他丈夫出守馬鞍山,悶悶不樂,何將軍心中極其難過,袁應泰知道他的心病,便許他攜眷赴營。這一來,把個何廷魁感激得五體投地,便說一句:“末將力圖報國。”

立刻出城去了。那邊英明皇帝,打聽得明白,使命大貝勒帶領左翼四旗,直取馬鞍山,那何廷魁起初原要在山下紮營,又怕兩位夫人受了驚慌,便搬到山頂上一座娘娘廟中去駐下,卻派二百名兵士,在山下做探子。誰知那大貝勒在深夜裡冒雪進兵,這二百名探子,在睡夢中早被他殺得一個不留,待到山頂上何將軍知道,要衝殺下去,四面的滿洲兵已圍得鐵桶相似,手下雖有幾千兵,簡直等於無用。這時也顧不得他的嬌妻,催逼人馬,拚著性命,衝殺下山卻被大貝勒的兵,殺死的殺死,活捉的活捉,這位何將軍也死在亂軍之中。他的兩位如夫人,聽說丈夫已死,向廟後井中一跳,後人感動她的貞烈,把這座廟改為雙烈婦祠。這且不表,只是何將軍因為顧憐妻子,一敗塗地。馬鞍山失守,滿洲兵長驅直入,遼陽城亦不能保,袁應泰避入城北鎮遠樓,邀巡按御史張銓至前流涕道:“我為經略,城亡俱亡。公文官,無守土之責,我死後還望我公收拾殘兵,為退守河西之計。”

張銓道:“公知忠國,銓豈未知。”

應泰無言,掛了劍印,懸樑斃命。張銓見應泰已死,亦解帶自縊。滿洲軍上鎮遠樓,見兩人高懸樑上,一齊解下,抬回營去。英明皇帝失聲道:“好兩個忠義之臣。”

吩咐好好埋葬。遼陽既下,遠陛附近五十寨,及河東大小七十餘城,皆望風投降。這訊息報到北京城,熹宗皇帝捶胸頓足,召集六部臣工,商議抵敵滿洲的計劃。當有大臣劉一,出班奏請起用熊廷弼,又推舉王化貞巡撫遼東。這時熹宗亦有悔意,仍舊拜熊廷弼為遼東經略使,又命王化貞為遼東巡撫。熊廷弼上三方佈置策,以廣寧一方為陸路界口,用馬步軍駐守,以天津登萊二方為沿海要口,用舟師駐守,廷議報可,仍賜尚方寶劍,又賞給一件麒麟戰袍,彩幣四箱。水陸二十萬大兵,一律歸他節制調遣,於五裡外賜宴餞行。廷弼謝恩出殿,即日就道,出山海關,到了廣寧,文武各官,都同城迎接。遼東巡撫王化貞,亦來相見,共商戰守。當下化貞要分兵防河。廷欲固守廣寧,言下爭論起來。廷弼慨然道:“今日之事,只有固守廣寧一策。廣寧能守,關內外自無可虞,請實行三方佈防政策。”

化貞又上沿河分守的條陳,明廷依了廷弼的辦法,把化貞的條陳擱起。化貞越加不樂,廷弼又致書化貞,力言分守非計,化貞不答。過了數天,遼陽都司毛文龍,有捷報到廣寧,說已攻取鎮江堡。化貞大喜,打算乘勝進兵。廷弼那裡肯依,化貞便自己出奏,大略謂東江有毛文龍,可作前驅,降敵之李永芳,今已知悔,願作內應。蒙古兵可藉助四十萬,此時不收復遼瀋,尚待何時。願假臣六萬精兵,一舉蕩平,惟請朝廷申諭熊廷弼,毋得牽制。此奏甫上,廷弼探知訊息,由廣寧回山海關。不多日,廷寄已到,令化貞專力恢復,不必受廷弼節制。又令廷弼進駐廣陵,作化貞的後援。化貞帶了廣寧十四萬兵士,渡河西進,廷弼不得已出駐右屯。此時廷弼兵只五千。徒擁經略虛名,心中憤悶已極,遂抗奏道:臣以東西南北所欲殺之人,適逢事機難處之會。諸臣能為封疆容,則容之。不能為門戶容,則去之。何必內借閣部,外借撫道以自固。奏上留中不發,廷弼連章數上,大致謂經撫不和,恃有言官;言官交攻,恃有樞部;樞部佐門,恃有閣臣。今則無望矣。語語切直,激怒政府,欲罷廷弼,專任化貞。誰知化貞這時已經大敗而回。原來化貞率兵渡河,滿望旗開得勝。第一次出兵,走了數十里,並不見敵,只得引回二次三次也是這般。直到五次,還是不見一個人。李永芳既無音信,蒙古兵也沒有到來。隔了些時,滿洲軍西渡遼河,進攻西平堡,化貞令副將羅一貫,遊擊孫得功,參將祖大壽,總兵祁秉忠,出兵應敵。不到三日,一路一路的敗耗,陸續而來。那遊擊孫得功,本來是化貞的心腹,偏偏私通滿軍,裡應外合。化貞棄城逃走,走到大淩河,碰著廷弼帶著一支人馬,前來應援。化貞慚愧的了不得,頓時下馬大哭。廷弼笑道:“六萬大軍一舉蕩平,今卻如何!”

化貞聞了此言,益發號啕不止。廷弼說道:“哭也無濟於事。熊某隻有五千兵,今盡付君,請君抵當追兵。”

化貞此時進退兩難,正想和廷弼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