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著叩頭退出。這時各王大臣都齊集門外,太后即出殿升輿。皇帝在左,皇后在右,大公主等都跟在後面。太后的肩輿,剛出宮門,禮親王世鐸領著一班大臣匍匐門外,口稱:“臣等恭迎聖駕跪請聖安。”
太后在輿中點點頭,命他隨在輿旁同行。禮親王等遵旨起立,跟在肩輿,慢慢行走。奕匡、崇禮二人,在御輿左右側身斜行引導。御輿走到湖邊,見有一個彩色木架,高約二尺安一盞大電燈,太后問此燈亮不亮。奕匡奏道:“此燈有八千支燭光力,開燈之後,可普照湖面。”
太后道:“好!可名曰佛光普照。”
奕匡回頭向軍機章京吳鬱生道:“快些記下。”
吳鬱生手拿著記事簿,便記下了。奕匡又奏道:“由這條路向東,那一座殿閣,便是皇帝的寢宮。”
太后點頭,問道:“咱們先遊哪一處去。”
奕匡奏道:“全園山前,共分八大處,六小處,山後尚有幾處,若欲游完,非一兩天不可,今日天色將晚,請皇太后沿著湖岸,略看一遍,明日再遊各處。”
太后道:“也好。”
奕匡又向前引導,太后的肩輿,抬著向西而行走不多遠,大公主指著一處宮院奏道:“此處便是奴才的住所。”
太后命肩輿稍住,見向東一座宮門,門作鐘形,上刻“川、泳、雲、翔”
四字。正殿上懸著一塊匾,大書“養雲軒”三字,太后道:“好一個養雲軒!正合大公主居住,咱們先遊別處,明天再來細瞧。”
肩輿太監遵旨,抬著肩輿又向前走。走進了長廊,見花木青蔥,十分幽雅,那長廊東自養雲軒,西至石舫,共有二百八十多間房子。中間有一個亭子,名曰“留住亭”,正對著鷗舫太后的肩輿一直抬到排雲門。奕匡又奏道:“此處最當初孝聖悉皇后三次大慶,祝嘏受賀的地方,名曰‘大報恩延壽寺’,乃園中最重要的地點。”
太后聞奏,便命停輿下轎。李蓮英忙將寶座設好,太后卻不坐下,揹著手步出長廊,向北慢走。見排雲門前,有一座大牌樓,上寫著“眾香界”
三字。牌樓之前,設著一對古銅大獅,雕鏤精細,並有一丈多高的太湖石數對,透體玲瓏,奇形異色。李蓮英與總管太監香王扶著太后,慢慢走上石階,到排雲門下。太后見門上懸著一匾,上寫“永珍光昭”四字。柱上一副對聯,聯雲“後日引晨辰,珠聯璧合”,“順時調律呂,玉節金和”。太后贊:“好!是誰做的?”
奕匡奏道:“是翰林院惲毓鼎所做。”
()免費TXT小說下載
太后道:“呵,筆墨不錯!”說著話走過了石橋,來到二道宮門。門上也有四字,是“高壽無疆”。太后又向前行,下了臺階,已到排雲殿。太后一看這排雲殿正中間,是五底三樓,兩旁的樓是三底,配房旁都是穿廊。東西各有配殿三間,真是畫棟雕樑,玉階金砌。正樓上掛著一方豎額,大書排雲殿。門上懸著“大圓寶鏡”四字兩旁對聯是“疊石起橘巒,如山之壽。”“引泉通玉液,有澤皆春”
殿座全是白玉欄杆。階下有古銅鼎兩座,金缸一對,左右偏殿,皆甚軒敞高大。太后走進正殿之中,皇帝、皇后大公主等也跟著進去。奕匡等皆在階下恭候。太后見殿內陳設著許多古玩,及漢鼎周彝。所有橘扇檻欄,一律是用花梨雕刻的。梧扇之中,雕成牡丹花心,中間裱著戴熙所畫大小米派的山水。太后在寶座暫息一回,三格格忙遞上香茶,二格格遞上潮菸袋。太后吸著煙,四面瞧看。見殿中懸著玉華、雲飾、紫霄、芽輝,四方橫匾,乃陸潤癢翁同等寫的。皇帝奏道“請太后額娘回‘樂壽堂’用晚飯,天色不早了。”
太后道:“就在這裡吃吧,此地比樂壽堂更幽雅呢!”
太后就命李蓮英快去傳膳,所有隨從福晉等,均賞在殿吃飯。奕匡及諸王公大臣等,賞在二道宮門外兩殿賜宴。大公主忙領著各府福晉格格,以及各命婦,一齊跪下謝恩,都退下去。奕匡等亦在殿下謝恩已畢,都到二道宮門外去了。皇帝在殿上陪著太后用膳。膳罷,太后扶著李蓮英站在殿門外,向各處觀望。皇帝隨侍在側,太后向皇帝說道:“這裡地勢很高,氣候也好,景緻又非常幽雅,我打算過幾天搬到這裡來住,不過這是先年延恩寺的佛殿,似乎不便。”
皇帝奏道:“老佛爺住在佛殿,有何不便呢?”
太后樂了,又用手向東指著問李蓮英道:“那座宮院,是什麼地方?”
李蓮英奏道:“是介壽堂,奴才聽說那宮殿是給皇上預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