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考“四書”、“五經”,“四書”的考題做八股文,“五經”考對經義的理解;
第二場考論、判、詔、誥、章和表,亦公文寫作,畢竟考中貢士後就能透過殿試成為進士,進而得以做官,朝廷可不會花力氣教進士們如何做官,因此舉子們在平時已經經過了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培訓。
這也是為何進士可以直接被派往地方上當知縣的原因,只要能成為進士就意味著透過了考核,可以主政一方,並不像民間傳言的那樣是隻會八股文章而不通政務的廢物。
第三場考策論,就是考察士子在政治上的洞察力,那些想要脫穎而出的考生所寫的文章不是言辭激烈地針砭時弊就是大張旗鼓地歌功頌德,民間傳言的那些拍馬屁的文章就出自這一場。
李宏宇和趙欣的號舍相距得有些遠,因此兩人同行了一會兒後很快就在一個岔道分開,各自去了自己的號舍。
萬四十七年已未科會試的正主考官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兼吏部右侍郎史繼偕,副主考官是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事兼禮部右侍郎兼韓,同考試官為兵科都給事中吳亮嗣。
需要說明的是,史繼偕和韓的本職是翰林院的侍讀學士,這是一個從五品的官職,其中韓還協理詹事府事,也就是管著詹事府。
明中後期,六部右侍郎就是成為了加銜。
因此史繼偕兼的吏部右侍郎和韓兼的禮部右侍郎是兩人的加銜,兩人並不在吏部和禮部任職,而是享有吏部右侍郎和禮部右侍郎的待遇。
由於六部的侍郎是正三品的官階,所以兩人有了右侍郎的加銜後官階就成為了正三品,不再是從五品。
從萬皇帝對史繼偕、韓和吳亮嗣這三名會試重要考官的任用上,可以看出其在平衡朝堂之上的黨派勢力。
其中,史繼偕是浙黨的人,韓是東林黨的人,而吳亮嗣是楚黨的人。
由於東林黨持續坐大,萬皇帝已經暗中對其進行限制,故而三位重要的會試考官中只有一個是東林黨的人。
按照慣例,會試高中的貢士們將拜會試考官為恩師,與會試考官有了師生之誼,這將是他們以後在官場上的一個重要的人際關係,萬皇帝想透過會試均衡朝堂上黨派勢力的用意已經不言而喻。(未完待續。。)
第兩百三十三章 寄予厚望
京師貢院,明遠樓。
明遠樓樓高三層,是京城貢院裡最重要的一個建築,名字取自《大學》中的“慎終追遠,明德而歸厚矣”。
與別處的閣樓不同,明遠樓是一個正方形的建築,底層四面為牆,各開有圓拱門,四簷柱從底層直通至樓頂,樑柱交織,四面皆窗。
由於明遠樓高達三層,故而登臨樓頂四顧,整個貢院一目瞭然,是大明會試和北直隸鄉試時考官發號施令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明遠樓的大門兩側分別刻有“明經取士”和“為國求賢”八個大字,道出了貢院的政治意義。
此時此刻,明遠樓三樓陽臺的護欄前,三名披著大氅的官員正居高臨下地望著遠處走進號舍的李宏宇。
這三名官員自然就是此次會試的三位大佬史繼偕、韓和吳亮嗣了,由於三人在貢院裡所以並不知道今天順天府堂審的結果,在三人看來李宏宇的案子很麻煩非短時間能解決的。
故而,三人都認為缺考的李宏宇和趙欣無法趕上今次會試,尤其是吳亮嗣對此是倍感惋惜,他對李宏宇可異常器重。
不過令三人感到吃驚的是,就在今天下午,萬皇帝竟然用聖旨把李宏宇和趙欣送進了貢院,這意味著李宏宇已經成功從案子裡全身而退,他們不知道順天府的大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因此,李宏宇和趙欣的到來吸引了史繼偕、韓和吳亮嗣的注意,三人站在明遠樓的頂樓上目送兩人去了各自的號舍。
“吳大人,你們湖廣的舉子這下可是破了咱們大明科舉史上的天荒,竟然在開考後被皇上用聖旨送了進來。”
等李宏宇進了號舍,立在三人中間的史繼偕笑著向身旁的吳亮嗣說道,由於浙黨與楚黨之間關係親密,所以他自然清楚吳亮嗣對李宏宇這個湖廣士林的後起之秀寄予了厚望。
“是皇上聖明,讓他趕上了這科會試,否則要等到三年後了。”
吳亮嗣聞言笑了起來,斜向上一拱手後說道,說實話先前他還以為李宏宇和趙欣這次都要錯過會試,萬萬沒想到兩人出乎意料地進了貢院。
這一下湖廣舉子的實力無疑上升了一個新的檔次,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