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的接風宴被設在了瀋陽的總兵府上,由汪可受這個薊遼總督主持,李宏宇和熊廷弼分坐在了他的左右下首處的座位上。
能與李宏宇同桌的人自然是遼東的高官顯貴,包括遼東副經略周永春、遼東巡按御史陳王庭、遼東監軍李文韜和鎮遼總兵李如楨。
其餘的官員則只能陪坐在其他的酒桌旁,官場上等級森嚴,各個級別的官員在社交場合都有各自所處的位子,大家都有自知之明,誰也不會僭越。
由於李宏宇、汪可受和熊廷弼這三個遼東的巨頭都是湖廣人氏,故而酒宴的氣氛十分融洽和輕快,在明朝中後期鄉黨在朝廷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一籍貫的官員相互間互相照應,通常在官場上有著共同的利益,不會因為爭權奪利而鬥得不可開交。
雖說是遼東三巨頭,實際上管事的人就李宏宇和熊廷弼,汪可受年紀已高,身體也不好,已經很少管事,打算向萬皇帝請辭,告老還鄉,頤養天年。
別看熊廷弼的資比李宏宇深厚,又在遼東巡按多年,但遼東統兵的將領大多數都是從外地調來的各地衛所軍隊,再加上李宏宇整編了李如柏所率領的由遼東本地軍隊為主的西南路明軍。
因此,隨著鴉鵲關和鐵嶺的兩場大捷,李宏宇已經在遼東這些將領的心目中立起了威信,說話時比熊廷弼更有份量。
尤為關鍵的是,李宏宇對部下和百姓皆愛護有加,又有著勇於擔責的魄力,自然而然贏得了將領們的信賴。
如果李宏宇與熊廷弼爭權的話,那麼遼東的將領肯定會選擇支援李宏宇,尤其是李如柏手下的鴉鵲關明軍更是會以李宏宇馬首是瞻,自從李宏宇來到遼東後他們從一支敗軍之師一躍成為了攻佔赫圖阿拉的勝者之軍,自然選擇站在李宏宇那一邊了。
不過,李宏宇不可能與熊廷弼在遼東爭權奪利,歸根結底他在遼東只是一名過客而已,遼東的戰局穩定後肯定會被萬皇帝召回去,遼東以後要依靠熊廷弼來治理。
再者說了,李宏宇在遼東已經取得了自己想要的功績和聲望,豐富了自己的履,沒有必要再折騰什麼。
“李巡撫,開原乃遼北軍事重鎮,執掌遼東通往北方的門戶,如今被建奴佔據對我大明殊為不利。”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與眾人談笑著的熊廷弼忽然語峰一轉,問向了李宏宇,“不知李巡撫打算如何對付開原的建奴。”
按理說熊廷弼身為遼東經略沒有必要就遼東的軍事當眾徵求李宏宇這個毛頭小子的意見,但李宏宇短短數月間就連打了兩個勝仗極大地扭轉了明軍在遼東不利的局面,而且很可能會攻下後金的都城赫圖阿拉。
故而,熊廷弼心中對李宏宇頗為欣賞,認為李宏宇幹練穩重,無論文采還是軍事都才華橫溢,所以作為一個初來乍到者他自然想看看李宏宇接下來的打算了。
畢竟李宏宇這個遼東巡撫也是萬皇帝派來的皇差,跟他一樣持有尚方劍,雖然受到他的節制但如果李宏宇不給他面子的話他也無可奈何,根本無法處置李宏宇,只能向皇帝進行彈劾。
這也是為何後來遼東會發生經略和巡撫不合的事情,經略雖然比巡撫的職權大上一些可雙方都是皇差,一旦巡撫在朝中勢大,那麼足以與經略分庭抗禮甚至架空經略。
況且熊廷弼已經離開遼東多年,遼東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目前遼東的戰局而言李宏宇比他更加了解。
“熊大人,建奴也知道開原的重要,勢必全力堅守。”
李宏宇知道熊廷弼非常看重開原和鐵嶺的軍事價值,於是沉吟了一下後說道:
“建奴善於弓射,兇悍異常,依本官之見要想奪回開原應聯盟蒙古使得建奴無法向北發展,令朝鮮將其阻在鴨綠江西,而官軍扼守建奴南下的道路使得其無法西進,這樣一來兩年之內必奪回開原。”
值得一提的是,李宏宇並不是無緣無故地給出兩年的期限,如今遼東軍隊戰鬥力不及後金兵,增援遼東的軍隊來自大明各地需要時間進行操練和磨合,適應後金軍的作戰方式,另外還要組建情報網路等等,故而至少需要兩年時間明軍才能在戰場上獲得壓倒性的優勢。
“言之有理!”熊廷弼聞言微微頷首,若有所思地說道。
鑑於後金軍的強悍,熊廷弼主張在遼東防禦為主,這樣一來具有重要軍事和戰略價值的開原和鐵嶺是剿滅後金的關鍵。
只要控制了開原和鐵嶺就等於扼守住了後金北上和西進的道路,使得後金不得不龜縮在遼東邊牆外無法內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