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2 / 4)

小說:權馭大明 作者:花旗

李宏宇知道為了收取各地的稅收大明的皇帝往地方上派遣了不少宦官當稅監,因此他自然不能把海關稅收少歸結於稅監了,沉吟了一下後說道,“臣的意思是民間走私猖獗,如果能大力整頓,每年一百萬兩的海關稅銀不再話下。

“自太祖皇帝起,朝代的天子都極力緝拿海上走私的商販,多少官員派去緝私皆無功而返,成效甚微,你有何德何能竟敢誇下此海口?”萬皇帝的眉頭再度皺了皺,冷冷地問道,認為李宏宇太過浮誇。

“皇上,臣不敢與先輩相比,唯一能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給皇上分憂。”

李宏宇聞言沉吟了一下,然後有條不紊地說道,“依臣而見,整頓海上走私宜疏不宜堵,只要善加引導必能產生奇效。”

“臣之所以敢誇下海口說收取海關稅銀一百萬兩,是因為臣遇上了隆慶爺開啟海禁,使得引導民間海外貿易成為可能。”

說著,李宏宇語峰一轉說道,“其實,在微臣看來,由朝廷主導的海外貿易才是正途,雖不說完全杜絕海上走私但至少可以極大壓縮其生存空間,屆時不用咱們動手那些正規商賈也會舉報走私的商人。”

“由朝廷主導海貿?”萬皇帝聞言臉上浮現出若有所思的神色,隨後搖了搖頭,面無表情地望著李宏宇說道,“此事說起來容易,要想達成談何容易!”

顯而易見,走私的利潤肯定要遠大於朝廷主導的海上貿易,走私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因為那些走私的商賈與地方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要想打擊他們談何容易。

可如果不能堵住海上走私通道,又有多少商賈會響應朝廷的號召出海經商,進而規規矩矩地交納關稅?

尤為重要的是,隆慶皇帝開啟海關只是朝廷上各派勢力妥協的產物。

隆慶皇帝並沒有真正地放開海禁而不管,所開的港口只有月港一處而已,而且允許海外貿易的商賈唯有是月港地區當地人,外地商人不得從事海上貿易。

從事海外貿易的商船,在月港辦理繁瑣的手續後裝貨出港預計入港驗貨,所有的船隻都必須申領“船由”,也就是船籍證書,以及“商引”,也叫“文引”即營業執照,然後才能出海。

李宏宇不知道的是,朝廷後來對出海船隻的建造和運營實行總量控制,據傳到東洋和西洋貿易的船隻各限四十四艘,嚴禁越境販貿,出海後逾期未歸者即使證件齊全仍坐以通倭罪。

而且,對於開禁出海口的選擇明廷經過了一番謹慎的思量,最初確定的地點在梅嶺,可稍後改成了月港。

其實,南澳、詔安梅嶺一帶的海港其實更適合商人出海活動。

月港屬於內河港,港道不深大型船舶不能靠岸,必用數小舟弋之“舶乃得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明廷希望以此滿足邊海居民下海謀生的需要,而非要鼓勵居民遠洋。

實際上,李宏宇一直懷疑大明不開啟海禁,除了大明的官員、百姓以****上國自居,看不起海外諸國和海外貿易外,還跟朝廷的一些官員因為私人利益有關。

顯而易見,那些海上走私利潤巨大,而走私的商賈又與地方和朝廷中的官員關係密切,一旦海上走私被禁那麼對那些利益集團的人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據後世的一些史料記載,隆慶開關後直至天啟年的數十年內,大明的海上走私隨即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時期,期間流入大明的白銀保守估計有數億兩之多,而月港的稅收不過兩三百萬兩,從數額上來看僅僅百分之一而已。

因此,只要李宏宇能大力打擊走私,那麼開展由朝廷主導的對外貿易,那麼李宏宇所說一百萬兩海關關稅並不在話下。

見萬皇帝的眉頭微微皺著,李宏宇知道他並不看好收取海關關稅,而且也沒想打這個主意,再怎麼說大明也是****上國,根本不屑與海外蠻夷做生意。

尤為重要的是,與任皇帝一樣,萬皇帝與海外諸國的貿易一開,大明的鐵器、硫磺等物品以及先進技術會流傳到海外,而在他看來大明並不需要從海外獲得什麼,這才是大明禁海的最重要原因。

“皇上,依照臣的意思,首先臣會先行組建一支隸屬朝廷的水師專門用來打擊海上走私貿易;其次,臣會設立大明商局來管理出海貿易的商賈,並取消外地人氏不得出海經商的限制,以示皇上恩澤;最後,臣會組建一個專門用來徵收關稅的稅局,專司其事。”

不過,李宏宇自然不會輕易放棄,沉吟了一下後鄭重其事地望著萬皇帝說道,“皇上,倘若官軍在遼東戰敗,臣認為可以用海上之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