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部分(2 / 4)

小說:北洋梟雄 作者:垃圾王

,治標不治本的東西。

只有大規模的工業化,使得民眾的從工商業裡獲得足夠的收入,甚至是獲得超過種地的收入,這才能夠真正的解決土地問題。

而這個方法和土地的所有制,和土地政策沒有關係。

當然了,對於現在的中國而言,談大規模工業化還太早,所以趙東雲得做一些治標不治本的事,用以緩解國內的土地問題。

這限租令就是他的第一步,後續他還準備施行一系列的政策,他不要求做到讓每個農民都擁有土地這種高大上的事,他只需要治下的農民在租地耕種的時候,收穫的糧食足以養活自己而已。

而搞這些的目的乃是緩和矛盾,並不是說解決矛盾。

現在的趙東雲需要的不是什麼一場大規模的土地運動,他需要的是‘穩定’這兩個字,只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大環境,他才能夠集中所有的精力來玩這場國內的爭霸,如果後頭天天出什麼問題,那麼他也不用打仗了。

在土地問題上,趙東雲顯得謹慎,然而在財政系統的整頓上,他卻是一直都是非常激進的。

自從1905年主政奉天以來,他實行的財政政策就是非常激進,收攏地方政府的財權,把收稅的權力統一受到了中央財政部,把稅收收上來後,一部分上繳國庫,也就是所謂的國稅,一部分留在地方,也就是地稅。同時大規模的整合稅種,把諸多的苛捐雜稅整合為幾個簡單的稅種,比如農民身上負擔的稅種就從以往的數種甚至十幾種簡化為農業稅一種,而商業上也是透過用營業稅、增值稅這兩種主要的稅收來取代以往的厘金、各種攤派。

普通民眾負擔的正稅雖然大幅度提高,但是卻沒有了各種攤派,雜稅,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實際上負擔還是減輕了。

收徵稅權回中央,整合稅種,這就是蘇系財政的兩大核心政策。前者的目的相當簡單,而且對於蘇系財政而言極為重要,前清在近代為什麼那麼悲劇,可以說一大重要原因就是中央財權下方,使得地方督撫擁有了獨立的財政大權,而這對於任何一個正常國家而言都是不可接受的,前清時代中央政府想要做些什麼,都還的求著下面的督撫。

趙東雲可不希望自己統治的國度也出現這種問題,所以主政東三省的時候,他就是開始收攏財政迴歸中央財政部,這一點在入住京師之後更是明顯,他相繼整頓了直隸、河南、山東等省的財政系統,核心就是把財政大權,尤其是徵稅的權力收回財政部,避免讓地方政府插手財政大權。

現在蘇系統治下的各府縣,是沒有任何徵稅的權力,以唐山行政公署下屬的永平府灤州市為例,這個近年來迅速崛起的重工業化城市,依靠唐山工業公司為龍頭,打造出了唐山工業開發區,它這個縣級市的財政收入在去年就已經突破了千萬大關,號稱國內第一爆發富城市。

然而灤州市的千萬‘稅收在徵收的過程中,實際上和灤州地方政府沒有半點關係,都是財政部下屬的灤州財政局進行直接徵收的,而灤州財政局並不歸屬灤州市政府管理,而是直接歸屬財政部管理。

財政部把灤州的稅收徵收後,大部分會直接上繳國庫,一部分則是撥給灤州地方政府用於市政建設和行政開支。而國稅和地稅的分配並不是按照固定的稅額,而是按照比例。

也就是說,地方政府把當地的經濟發展的越好,財政部收取的稅收越多,地方政府從財政部手中拿到的地稅也就越多,這也就導致了諸多當地政府奮力發展當地經濟。

在奉軍南下江南地區後,蘇系的財政整頓工作自然也就跟進了到了江南地區,而其中重中之重的自然是上海。

上海身為當代中國的第一大城市,也是遠東的第一大城市,儘管它的大部分精華地區都是在租界,但是上海華界依舊擁有不可窺視的發展潛力。

上海乃是經濟重地,這一點是既定事實,而現在蘇系要做的就是把上海的財政體系整頓好,讓上海的龐大財力融合到蘇系財政上來,為蘇系的財政建設,為奉軍的擴軍打仗貢獻自己的力量。

財政財政之餘,蘇系派遣的上海市政府領導官員們也是開始籌劃著仿效葫蘆島、營口、唐山等地,準備大搞工業。

上海原本的工業基礎就比較好,尤其是生絲產業非常發達,這個年頭的中國生絲產業,主要都是圍繞著上海在進行,江南一帶的農民們種桑養蠶,那些商人們從農民手中收購了蠶繭後,這些蠶繭大部分都是流向了上海的各大繅絲廠,繅絲廠生產出大量的生絲後,那些洋行進行收購,然後出口到歐美國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