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滅了,趙東雲估計還會拍掌慶祝呢。
但是現在卻是不同啊!
湖北戰事可不僅僅關係到王士珍自身的存亡,同樣還直接影響了國內局勢,尤其影響了奉軍的後續戰略安排。
如果王士珍在湖北慘敗,那麼張之洞的十幾萬大軍肯定會大舉北上,然後和奉軍直接對上,雖然趙東雲對自家的奉軍有著自信,但是現實是奉軍在河南方向部署的兵力只是次要兵力,只有一個第三軍兩個師而已,而且其中真正能夠用於面對湖北方向作戰的更是隻有一個第十三師而已。說實話沒有王士珍在前面頂著,依靠一個第十三師是很難阻擋張之洞十幾萬大軍北上的。
正是因為可能出現這種變化,所以安於同才是緊急求見趙東雲!
趙東雲又是詳細問了其他情況後,然後就是沉思了起來!
次日,趙東雲針對此事召開了軍事會議,而這一次會議的重點並不是說進行著如火如荼的徐州戰役,而是如何應對湖北方向的突然變化!
“如今湖北那邊的變局雖然大了一些,但是如今我們近期的戰略重心還是在蘇北那邊,依照我們目前的力量,尤其是軍械彈藥的供應是很難在滿足蘇北戰事外的其他方向作戰了!”作為軍械武器大管家的趙東平第一時間就是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
“如今我們應當儘量避免在河南、湖北一線發生大規模戰事,那邊就算要動但是也要等到蘇北戰役結束以後!”
作戰出的石陽林也道:“我也同意趙總長的意見,如今我們的兵力過於緊張,能夠抽調的兵力基本都是增援到了蘇北反響,如今河南那邊依靠第三軍兩個師要控制局勢已經不容易了,不宜再挑起一場大規模的戰事!”
不過旁邊的一箇中年人卻是開口道:“可是如果我們按兵不動,南方聯邦的人馬就乖乖等著我們結束蘇北戰事再動作嗎?一旦他們攻克漢陽後,下一步必然是繼續北上武勝關,到時候我們不打也得打,所以我建議還是要早早做打算為好!”
這說話的年輕人乃是參謀部戰略處的處長任正恩,此人乃是武衛右軍先鋒隊出身,第十一武備生,早在趙東雲籌建第三協的時候就是轉投趙東雲麾下,算得上是老資格的蘇系將領了。此人的能力雖然不算多麼頂尖,但資格夠老,而且能力也算得上勉強入得了趙東雲法眼,和顧藍玉、孟恩遠、陳光遠他們沒法比,但是比起另外的普通將領來說其實還算不錯。所以在歷任第三協幫帶,第三鎮營官帶,奉天常備軍第一鎮標統,第九師上校團長後,轉調與哈爾濱防務司令部參謀長,並在這個職位上順利晉升陸軍少‘將銜,入關前夕關外的三大防務司令部被臨時撤銷,他轉任統帥部參謀部戰略處處長。
任正恩說罷後,石陽林再一次開口:“做準備自然是需要的,但是準備也應當立足於防守為上!”
石陽林話音落下,其他統帥部的將領們也是各自開口,一時間眾說紛紜說什麼的都有,但是大多數都還是保持了一個底線,那就是不管湖北、河南局勢怎麼變化,但是奉軍後續一個月甚至兩個月內還是應當以蘇北戰事為重,湖北、河南那邊應當以謹慎保守為上,但是具體怎麼處理這些人卻是有著不同的意見。
有的說直接先從鄂軍手中奪下武勝關,然後依靠武勝關固守,坐看湖北戰事的發展,也有的說應當從武勝關外撤軍,回防信陽一線,依靠城市構築工事,然後打造一條堅固的防線。
趙東雲看著手下的將官們爭論,他自己心底裡也是考慮著該怎麼應對湖北那邊的變局!
第三百二十八章 王士珍的選擇(一)
某種程度上來說,湖北的的局勢之所以變的那麼複雜,和奉軍入關有著直接的聯絡。
趙東雲大舉入關,一下子就是打破了北洋內部的表面團結,導致去年共和政府成立後的北洋體系徹底分裂,趙東云為首的皖軍和吳鳳嶺組成的聯軍和王英楷、王汝賢、張懷芝、段祺瑞、王士珍的聯軍大打出手,戰事從直隸波及到山東、河南、江蘇四省,迫使在南方作戰的段祺瑞、王士珍、張懷芝、王汝賢抽調部隊北上抵抗奉軍南下。
而隨著王英楷、王汝賢徹底失敗,張懷芝的魯軍在山東損失慘重後,段祺瑞和王士珍所面臨的奉軍壓力就是更大了,這對於兵力雄厚的段祺瑞而言還好一些,雖然被迫從南方前線抽調了大量部隊北方蘇北抵抗奉軍南下,但是皖軍依舊在南方的江西、福建兩省保留了大量部隊,甚至還能夠打的端方和錫良節節敗退,兵鋒直指廣東。
然而對於王士珍而言情況卻是變的極為不妙,王士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