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兵力本來就遠不如段祺瑞,他當初率領第二軍南下的時候,麾下部隊不僅僅有著他嫡系的第六師、第八混成旅,還有著王汝賢的第八師。
然而隨著王汝賢第八師以及王士珍派往河南的幾支湖北省陸軍混成旅被殲滅後,王士珍所能夠掌控的兵力大大縮減,而且因為失去了河南南部這個地盤,導致他的狀況進一步惡化。
王士珍和王汝賢的部隊在河南慘敗後,王士珍手中僅剩不過六萬兵力,最後又是被迫從漢口、漢陽一線抽調兵力北上武勝關阻擋奉軍南下,這樣一來,王士珍在漢陽、漢口一線的兵力只剩下了三萬餘人而已。
不僅僅兵力迅速減少,而且他的彈藥庫存也是迅速減少,原本在趙東雲入關之前,王士珍還能夠從趙東雲手中獲得來自福元機器廠的炮彈和子彈以及步槍,但是隨著奉軍入關後,這方面的彈藥來源自然也就斷絕了,雖然能夠利用外購的方式購入一些彈藥,但是進口軍械價格昂貴無比,而且由於中國數大軍閥都是搶著進口武器彈藥,這所能夠及時獲得的彈藥數量非常有限。
加上他財力有限,這就導致了王士珍在最近一兩個月裡情況非常不秒!
對南方聯邦裡的張之洞和段祺瑞等人也不都是笨蛋,經過半年的恢復後,張之洞麾下的北伐第一軍以及新組建的北伐第四軍已經膨脹到十五萬以上,武器裝備雖然不咋地,但是那麼多人擺在那裡,這趁機發起反攻後,以多打少拿下孝感進而分割王士珍的南北的部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僅僅從軍事戰略角度上來說,奉軍實際上和南方聯邦勉強算得上半個盟友,因為他們都有著同樣的敵人,那就是段祺瑞和王士珍。
然而現實卻是不能如此單純的看,因為南方聯邦和奉軍也是敵對關係,而且這種敵對關係比奉軍和皖軍之間的敵對關係還要濃厚。
如果說奉軍、皖軍、鄂軍之間的戰爭只是北洋內部戰爭的話,那麼北洋和南方聯邦之間的戰爭就是外部戰爭。北洋內部戰爭如果說是利益衝突的話,那麼北洋和南方聯邦的戰爭就是原則上的衝突了。
除非南方聯邦願意放棄獨立,願意服從北方共和政府的領導,不然的話不管是誰主政北洋共和政府,那麼都是要和南方聯邦繼續打下去,直到分出勝負為止。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趙東雲是不可能和南方聯邦達成一個事實上的聯盟,甚至表面聯盟都是不可能的,儘管他們面對的同樣的敵人,但是他們彼此間也是敵人。
趙東雲不僅僅要打王士珍,也是要打南方聯邦的。
不過在之前趙東雲所設想的戰略裡是先緩一緩湖北,讓王士珍和南方聯邦的張之洞繼續對持下去,然後自己則是集中大部分的兵力和資源先拿下蘇北,壓下段祺瑞迅速擴張的勢頭,當然了徹底渡過長江掌控兩江也是不現實的,畢竟皖軍好歹也有十幾萬人呢,就算其中一半兵力在蘇北全軍覆沒,皖軍依舊能夠從南方戰線抽調兵力北上回援長江天塹,而且奉軍就算能夠拿下蘇北,自身的損失也不會小,而且在經歷長達半年的入關、南下作戰後,奉軍也需要時間來休整,以恢復部隊的戰鬥力,其中更加關鍵的是奉軍需要時間來重新囤積彈藥,糧食等軍需物資,以準備下一場的大規模戰役。
奉軍為了準備蘇北戰役,可是前後準備了一個多月呢,而且這還是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
所以從現實角度考慮,奉軍在拿下蘇北後,就需要至少一個以上的休整時間,然後才能夠重新發動大規模的南下作戰行動。
因此兩江方向的戰事不是一兩個月的事情,而是需要三四個月甚至半年乃至更久的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趙東雲就需要在這個時間段裡保持其他戰線上的平靜,尤其是河南和湖北方向。
然而湖北的局勢變化已經超出了趙東雲的設想,王士珍在湖北陷入險境,這王士珍自己失敗了事小,更加關鍵的是會讓奉軍後續直接面臨張之洞麾下是十餘萬兵力的威脅。
儘管趙東雲有著自信張之洞的這十幾萬人不可能一路沿著京漢線打上來,但是為了應對張之洞,自己就得被迫從其他方向抽調兵力和物資投入到河南方向,而這將會直接影響到蘇北那邊的戰事進行。
兩線作戰的情況下,趙東雲就很難保證自己麾下的部隊還能夠在蘇北取得關鍵性的勝利了,如果遲遲無法拿下江蘇和安徽兩省,那麼將會對自己後續整個統一中國的戰略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當想通了這些,趙東雲覺得自己有必要對湖北局勢進行干預了,王士珍不能敗,至少在奉軍拿下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