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那邊的小魚港可吞吐不了多少物資。
不過海州港口的緊急擴建問題不算大,因為奉軍可沒打算把這個海州變成一個真正的軍港,甚至都沒打算把它變成什麼大規模的民用港口,它只是要求這個海州能夠在後續幾個月里正常供應奉軍在蘇北作戰的物資供應。
這個時代的軍隊作戰消耗雖然很大了,但是和二戰期間依舊是無法相提並論,要不然的話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就不會同時發起多場登陸作戰了,當初日‘軍登陸遼東半島的時候,前期圍攻旅順的部隊以及北上奉天的部隊所需的補給可都是依賴於登陸地的那些小港口運輸。
對於奉軍來說也是一樣,只要海州的港口能夠停泊沿海航行的中小船隻就行了,可沒想過說讓海州停泊上萬噸的大船隻。
只是這些事情乃是統帥部那些人的事情,和吳佩孚無關,他現在的任務就是拿下海州,至於拿下海州後統帥部的那些人怎麼處理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海州城外,吳佩孚把視線從地圖上收回來:“情況摸的怎麼樣了?”
雖然說統帥部情報處已經給吳佩孚發來了海州相關情報,稱該州的州治以及屬下之贛榆縣、沐陽縣裡敵軍不多,應該只有一個團左右。目前皖軍在蘇北地區的兵力可謂是雄厚的,但是兵力雄厚也不是說皖軍可以做到隨便每個地方都駐紮成千上萬人了。
跟軍統帥部情報處的查探,目前皖軍的主力部隊駐紮于徐州,其中包括了段祺瑞親自率領的第四師,另外有次要兵力駐紮於宿遷、清江浦兩地,整條防線大體上是沿著京漢大運河的流向而佈置的,其中的徐州是橋頭堡,宿遷和清江浦則是側後防線。而徐州西南方向的安徽北部地區,則是由張懷芝留守安徽的近萬魯軍駐防宿州一帶。
在淮北、蘇北地區的皖軍、魯軍的聯合防線寬度長達兩百公里以上,這麼長的戰場寬度自然不可能說到處部署兵力,基本上都是要點防禦,也就是在重要城市佈防,數個主要據點一起形成了整條的防線。
由此就可以看出來了徐州在這條防線的重要作用,徐州不單單是橋頭堡,更是也是這條防線的中堅節點,一旦徐州失守,那麼就代表著這條防線一分為二,後續魯軍就只能獨自固守淮北、皖軍也只能退縮到清江浦一帶了。
皖軍北上徐州,把徐州當成了橋頭堡,但是對於徐州之東北的沂州和東部的海州卻是沒有投入太多精力。山東沂州那邊不是皖軍不能提前攻佔,而是等段祺瑞在徐州那邊準備好了好後,奉軍已經是在山東大舉南下,短短數日裡就是連克兗州等山東南部大片地區,面對來勢兇猛的奉軍,段祺瑞也是不敢輕易分兵北上。
至於海州嘛,那邊地區純粹是被段祺瑞放棄了!
理由很簡單,那就是補給線過遠!
這年頭不僅僅奉軍受到補給問題的困擾,其他軍閥部隊尤其是皖軍同樣如此,皖軍在蘇北地區的作戰中,其後勤供應嚴重依賴於京杭大運河等水網,你從段祺瑞的蘇北防線部署就可以看得出來,人家根本就是沿著運河一路部署防線的。
從揚州到清江浦,再到宿遷、徐州,這一路上都是運河通暢的地區,上述幾個地方的皖軍能夠利用運河及時的得到大量補給。
如果說皖軍離開上述幾個地方,一股腦投入海州那地方就等於是主動放棄了後勤補給優勢,到時候就和從山東南下的奉軍一樣,估計得數著子彈打仗了。
而且海州也不是什麼重要的工業基地,財賦重地,段祺瑞也就是隨便派了一個團到海州應應景了。
而皖軍的真正主力部隊則是雲集徐州一線,準備迎戰奉軍從山東南下的第二軍、從商丘東進的第一軍。
奉軍如果不是為了建立海運補給中心,估計也不會派遣一整個第十九旅到海州這地方來,而到了海州後,吳佩孚發現對面的皖軍還不笨,知道集中兵力固守一處,不給自己各個擊破的機會。
“番號已經是查明白了,是兩江陸軍第五師的一個團!”
聽到這個兩江陸軍第五師後,吳佩孚眉頭一皺:“怎麼回事?他們的第五師不是在江西嗎?”
相對於對南方聯邦部隊的番號不清,編制雜亂,北洋數大軍閥的部隊番號和編制一般都比較正規,儘管戰鬥力有強有弱,但是部隊的番號一般都是比較正規,奉軍佔據了中央軍番號就不說,段祺瑞麾下的皖軍除了第四師、第二混成旅用的是中央陸軍番號外,其他部隊大部分都是用‘兩江陸軍’為字首,透過招降收編,新編等方式,累計編有兩江陸軍第一師到第六,另外還有若干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