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設浮橋,尤其是要在寬達數公里的長江上架設浮橋,而且還要求在短時間內完成,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別說對於1908年的軍隊來說困難無比,哪怕是對於二十一世紀的軍隊來說依舊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
為了在和州架設浮橋,順利保障第四軍渡江,奉軍先後從各工程部隊裡抽調了大量技術軍官,這些軍官大多是專業的工程科出身,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方必雲了。
方必雲,河南鄭州人,和絕大部分年輕人一樣,他原先也是讀者四書五經但是隨著庚子事變後,清廷開始教育開革,他就是隨大眾就讀新式學堂,隨後北上投軍,當然了他不是去當大頭兵,而是去軍隊應徵幕僚,併成功進入當時的第三混成旅成為了清書。
緊接著他考入第三混成旅隨營學堂,由於德語天賦較為出眾,僅僅一年時間就掌握了德語,隨後被趙東雲舉薦前往德國留學,成為眾多北洋官派留德軍事學生中的一員,而和很多留德生喜歡就讀步科、騎科以及炮科不同,他選擇了卻是比較冷門的工程科,歷盡留德生涯兩年後,於1907年初回國,和諸多留德生一樣直接前往東北投奔趙東雲。
當時的奉軍極度缺乏技術性的軍官,尤其是工程科、電訊科等技術性的軍官由於人數稀少,所以方必雲的仕途比那些學習步科、騎科的同期留德生更為寬闊,先是擔任統帥部參謀部軍需部營建處舟橋科科長,隨後調任第三師擔任第三工程營營長,後調任第二軍司令部,任職第二軍工程司司長,領陸軍上校銜。
其在第三師、第二軍先後任職期間,組織架設了大量浮橋,開通了眾多臨時道路,甚至在江北戰役期間還提出修築一條從河南鄭州到徐州的臨時軍用鐵路,雖然該計劃最後沒有被批准,但是這個臨時軍用鐵路所選用的線路,也是被作為後續隴海鐵路的修築線路。
此番奉軍為了和州渡江戰役從奉軍抽調大量工程技術部隊的精銳,編成了由統帥部直轄的‘特遣工程團’並派往和州作戰,方必雲又是被多個將領舉薦,進而調任特遣工程團團長一職。
此人雖然由於擔任的技術性崗位,在名聲上自然是不如那些優秀的步科軍官們那麼出名,別的不說,就算是方慶坤在陸軍內的名氣也是要遠遠勝過方必雲的。
但是話又說話來,奉軍裡優秀的步科軍官多了去,多方慶坤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然而在工程技術能力上比得上方必雲的還真沒幾個!
出了第四軍司令部會,方必雲沒有過多的停留,而是直接前往江邊,在那裡他的特遣工程團已經是準備進行浮橋搭建作業了。
大量的木板,鋼條等材料源源不斷的從後方運輸上來,數以千計的特遣工程團士兵們正在進行高強度的作業,為了支援特遣工程團的架設浮橋作業,第四軍其他部隊裡的輜重、工程部隊也是被調遣安排用以運輸各種物資等。
方必雲上前後,一個肩膀上掛著中校的中年軍官快步走了上來:“團長,江水比我們預料的還要喘急,很難進行木樁作業啊!”
方必雲聽罷後看了看前方正在江水中的作業情況,隨後他還是沒有說話,而是拿出了隨身攜帶的設計圖紙,略微片刻後才道:“先暫停江心的木樁作業,該用沙石裝填沉江後用鐵索固定,另外你再去催催後頭的人,讓他們快點把木箱運過來!”
方必雲對於現在出現的諸多技術性問題並沒有表現出意外之色,要在寬達數公里的長江上架設浮橋,要在短短一兩天時間內完成,而且這還是需要能夠讓高達一噸多重的火炮順利渡江的浮橋,其所需的技術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從一開始他就不認為施工的過程會有多麼的順利,施工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是早在預料之中。
不過方必雲對此已經是早有準備,為了這一次的浮橋架設,他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經抵達和州,帶領著幾個技術軍官親自反覆查探了和州範圍內的多處江道,同時也是摸清了水位,根據這些資訊他才是最後設計了浮橋的設計圖,同時為了應對架設浮橋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他也是和諸多技術軍官們一起準備了眾多的應急方案,甲方案不行就改用乙方案,再不行就丙方案。
方必雲親自上陣指揮,不僅僅是協調施工的安排,更是要隨時解決出現的眾多技術問題,就在如此情況下,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原本平坦的江面上也是開始陸續出現了一小段的橋面,而這個橋面還在繼續向南岸延伸。
設計中的這條浮橋將會極大程度上利用江心的小黃洲,以縮短浮橋的總體長度,簡單來說這條浮橋是分成兩段的,一段是北岸連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