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洲,另外一段則是從小黃洲連線到南岸,而考慮到小黃洲只是個沖積的沙洲,土質較軟,存在泥濘路段,而重達一噸的七十五毫米野戰炮走在上頭的話,有可能炮車的輪子會陷入其中,進而影響整體的渡江速度,所以也就得同時解決這個問題。
由於時間緊迫也不可能說運輸紗土覆蓋道路,最後方必雲提出直接用木板鋪路,運輸木板比運輸沙土要方便,而且架設浮橋也是需要厚木板作為橋面,雖然總體上需要的木板數量較大,但是這些木材都可以實現準備,早在第四軍組建成功之前,軍需部的營建處就已經組織人手在和州準備了大量的木板,為了獲得需要的架設浮橋、製造部隊渡江所的船隻等所需要木材,奉軍幾乎是把和州以及周邊地區的優良木材砍了個精光。
當特遣工程團正在緊張架設浮橋的同時,另外一邊第十七旅的另外一個團,也就是第三十四團計程車兵也是先後登上船隻,然後朝著對岸劃去。
在第四軍的和州渡江作戰計劃中,首批渡江的是第九師,而第九師又分為兩個批次,其第十七旅將負責輕裝乘坐首先渡江,他們將會只攜帶槍支,重機槍以及的八十毫米的迫擊炮渡江,但是他們並沒有辦法攜帶火炮,哪怕是山炮過江,也沒有辦法攜帶戰馬過江。
第十七旅過江後,他們的任務將會是利用隨身攜帶的步‘槍,迫擊炮,機槍建立初步的灘頭防禦工事,擴充套件灘頭大約五公里的戰略縱深,以避免後續皖軍增援部隊抵達後對皖軍架設的浮橋、渡江部隊進行火炮打擊。
而把第十七旅全部運輸過江,可能一直需要持續到午後時分,而後續那些船隻裡,一部分體型比較大的木船將會作為浮橋的橋墩使用,而剩下部分中小船隻則是繼續來回運輸子彈、迫擊‘炮彈等作戰武器,以維持第十七旅在南岸的作戰所需。
這一個過程裡,實際上對船隻的利用效率是比較低的,首先一來一回渡江自身花費的時間不說,而且往往是船隻從南岸回到北岸後,又得依靠人力把他們拉到上游,然後才可以進行第二次的渡江。
因為長江的水是流動的,船隻的渡江並不是直線從北岸到南岸再返回北岸,而是呈斜線運動,船隻斜著到南岸,再從南岸又斜著到北岸後,往往距離原始的出發點已經好幾公里開外了,此時必須把船隻或拉或搬弄到上游的出發點,這樣才能夠進行下一輪的渡江運輸。
因此別看奉軍所用的小船隻,竹排數量極多,但是他們本身載重就極為低下,同時很多竹排也不適合運載彈藥,所以利用船隻維持補給是一件相當麻煩,而且效率低下的事情。
如果僅僅依靠這些臨時打造的小木船,竹排就能支撐起一整個師的戰鬥物資所需,孟恩遠早就把一整個第九師都一股腦派過去了,何必只先派一個第十七旅啊,不是他不想把第九師都弄過江去,而是運力實在有限。
運完第十七旅後,剩下的船隻用來運輸補給維持第十七旅作戰都夠窮,如果還分出一部分船隻來運輸第九師的第十八旅,那前線作戰的奉軍士兵所能獲得的作戰物資就更少了,子彈還好,士兵攜帶的幾十發還能支撐一段時間的戰鬥,但是機槍子彈以及迫擊炮的炮彈就會很麻煩了。
這樣一來,太多部隊直接輕裝反而不是什麼好事情。
基於這種考慮,所以第九師才只安排了第十七旅一部渡江,而第十七旅渡江後受限於彈藥缺乏的因素,更考慮到繼續深入南岸內陸的話,將會得不到己方炮兵火力的支援,畢竟第四軍並沒有轄一百毫米的加農炮,奉軍裡的兩個重炮營一個在安慶,一個在金陵。第四軍所有的只是常見的七十五毫米野戰炮,雖然型號有些區別,但是大體上射程都在八千米上下。
這樣的射程也就決定了即使奉軍的炮兵直接在江邊架設陣地,但是隔了個好幾千米寬的長江後,奉軍炮兵部隊所能夠支援的距離也是相當有限。
所以第十七旅,尤其是第三十三團雖然在渡江後迅速發起進攻,以搶佔多個戰術要點,但是他們的活動範圍還是隻限於登陸點五公里的範圍,而搶佔上述範圍的戰術要點後,他們就是沒有繼續前進了,而是一個個奉軍士兵都是揮舞起了工兵鏟,然後開始挖掘戰壕,構築機槍陣地。
他們要在這裡把可能增援而來的皖軍兩江第七師或者其他皖軍部隊都阻擋下來!
只要第十七旅能夠把皖軍的反攻部隊擋下來,那麼特遣工程團就能夠繼續施工並把浮橋架設起來,一旦浮橋架設完畢,那麼第四軍的主力部隊就會立馬過江,屆時騎兵、炮兵以及大量的彈藥輜重都會過江,只有到了那個時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