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慶,而是在蕪湖、銅陵、南京一線,而考慮到銅陵當面的奉軍數量有限,第一師又在安慶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那麼奉軍在銅陵方向渡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
目前皖軍已經是可以斷定,奉軍的渡江部隊就是在安慶到金陵這一段上百公里的範圍內,然而問題是,皖軍無法確定具體地點。
因為這一段距離的地形相差不大,渡江難度也是大同小異,在考慮到近期奉軍的頻繁調動,奉軍有可能在蕪湖,也有可能在當塗甚至在金陵西,這些地方的可能性都有。
為了應對這種局面,皖軍除了讓第二混成旅重兵駐防蕪湖外,也向當塗方向派遣了一個師,同樣又抽調了第四師的一個旅西進,準備佈防在當塗和金陵的中間地帶。
只要到時候發現了奉軍在上述任何一個地方渡江,那麼這些部隊就會迅速趕往奉軍渡江地點,爭取在一天最多兩天內抵達渡江地區,在奉軍把浮橋成功架設前把奉軍的前期渡江部隊趕下長江。
皖軍的這種謹慎態度,也是讓奉軍想要偷渡渡江成為不可能的事!
只是偷偷摸摸渡江不成,然而卻是不代表奉軍就不能渡江了,也並不是說奉軍不需要對渡江地點進行保密了。
戰爭嘛,這玩的就是一個虛虛實實,反正奉軍部隊就在長江北岸,有可能在這裡渡江,也有可能在那裡渡江,而這種虛虛實實的可能性就足以牽制皖軍的大部分精力了。
為了掩護第四軍在和州的渡江行動,奉軍除了第一師在安慶發動大規模的伴攻外,兩天後,在金陵方向,奉軍第二軍的主力部隊,也就是第三師派遣部隊對金陵的外圍防線進攻大規模的進攻,而在步兵的大規模進攻之前,更大規模的炮擊行動也是展開了。
這還不算,次日,第十師位於南通方向的部隊利用搜集的數十艘船隻發動了中等規模的渡江作戰。
短短三四天的時間裡,長江沿線各地都是爆發了大規模的戰事,尤其是金陵方向第二軍的攻勢相當猛烈,這咋一看還以為奉軍真的要在這裡玩正面渡江突破呢了。
然而奉軍在上述方面的伴攻行動越猛烈,對面皖軍將領就是越睜大了眼睛盯著蕪湖和當塗等方向,近日來皖軍在蕪湖、當塗、和州等地派遣了大量遊騎,密切監控著這一段一百多公里的江面。
這個時候,不管是段祺瑞還是其他皖軍將領都知道,奉軍的大規模渡江即將到來了!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三月五號,太平府和州,距離江面五六公里外,大量的奉軍部隊正在駐紮休息。
在一家農家院子裡,第四軍的臨時指揮部就是架設了起來!
“第四獨立迫擊炮營什麼時候才能到?”孟恩遠一邊是看著一副奉軍所能夠測繪出現最詳細的和州周邊地區的軍事地圖,一邊向下屬問道。
“第四獨立迫擊炮營目前已經抵達我後方十公里外,和第一混成旅的炮營一起,預計明日午時就能夠順利抵達!”
孟恩遠點頭:“第三獨立迫擊炮營還有兩個炮團準備的怎麼樣了?”
“目前第九炮兵團和第十四炮兵團、第三獨立迫擊炮營已經準備妥當,隨時可快速機動至預定陣地!”
為了保證隱秘,孟恩遠抵達和州後就是徹底封鎖了和州周邊地區,同時為了避免引起當塗之敵的警惕,他也是沒有提前把炮兵部隊架設到江邊,只是提前找到預定陣地,等渡江準備工作妥當後,就是迅速前往預定炮兵陣地,為渡江部隊提供火炮支援。
不過現在嘛,包括炮兵和第九師、第十四師的部隊都還待在和州,距離江邊還足足有五六公里。
因為他們還得等第四混成旅到來,更加重要的是他們還得就地造一些小木船甚至竹排,用於前期的渡江工作。
為了渡江所需的船隻,第四軍可以說是花費了極大的苦心,從當地徵集現有的船隻遠遠不夠用,只能是就地取材,自行建造小木船甚至是竹排。
反正這只是渡江作戰,又不是渡海作戰,也不需要什麼大型船隻,專門的登陸艦、運輸艦什麼的,隨便什麼小木船甚至竹排都能用,至於說火炮等重武器的運輸,那就只能等待大型浮橋架設完畢後才能運輸過江了。
三月六號,第一混成旅也是順理抵達和州,當天晚上,孟恩遠再一次向統帥部發起密電,稱第四軍上下已經準備萬全準備,隨時可渡江作戰。
當天晚上,趙東雲再一次召開統帥部軍事會議,這場會議進行了兩個多小時後,趙東雲在渡江作戰計劃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正式批准第四軍展開渡江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