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什麼樣?(1)
嚴父慈母VS嚴母慈父
好媽媽要牢記:父母的權威性,不是產生於嚴厲,而是來源於孩子對父母的尊重。所以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定不是要讓孩子懼怕你,而是要讓孩子相信你、尊敬你。只有相信你,他才能像朋友一樣對你傾訴。遇到問題,他才會在第一時間,毫無畏懼、非常坦然地向你求助。而只有尊重你,你的話才在他的心中具有權威性,佔有分量。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父母和孩子都獨立平等,父母和孩子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成長。中國一向主張嚴父慈母,認為父親要嚴厲,要能保證家長的權威性,可以“*”孩子,而母親要溫柔和善。其實,父母的權威性不是產生於嚴厲,而是來源於孩子對父母的尊重。
尊重來源於溝通和理解,來源於潛移默化,而由於懼怕產生的父母權威並不能保持很久。
隨著孩子青春期的到來,沒有良好親子關係的家庭會產生很多問題,孩子會非常叛逆,父母的威信也會瓦解。而且,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會面臨很多的困惑和苦惱,如果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他會傾訴無門,他會對父母封閉自己,而父母也無從瞭解這時的孩子。
所以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定不是要讓孩子懼怕你,而是要讓孩子相信你、尊敬你。只有相信你,他才能像朋友一樣對你傾訴。遇到問題,他才會在第一時間,毫無畏懼、非常坦然地向你求助。而只有尊重你,你的話才在他的心中具有權威性,佔有分量。
楊錦峰的爸爸很少管他,他性格嚴肅,好像不太喜歡孩子。
或許,大多數父親對孩子的喜歡都是放在心裡的,表面上很少會表達出來。
楊錦峰的印象中,爸爸很少替他開家長會。偶爾媽媽沒時間需要爸爸出席家長會,爸爸都會在回來後很嚴厲地指出楊錦峰的毛病。他從來沒有誇獎過兒子。
楊錦峰很怕爸爸,對爸爸也沒有親近感,兩人少有交流。
楊錦峰在中學時,他最好的朋友有一次受到體育老師的侵擾。朋友不敢告訴父母,自己內心又很恐懼。這種恐懼折磨得朋友寢食難安,於是吞吞吐吐地向楊錦峰求助。楊錦峰同樣不知道該怎麼做,兩個大男孩害怕得要命,想辦法逃學,離開學校。這種痛苦折磨了他們很多年。楊錦峰在成年後才明白,其實,他們可以向父母求助的,但是,當時的他們沒有任何一個人敢對父母透露一點自己的秘密。父母在他們心中就像嚴肅的警察,能躲多遠就躲多遠,而不是心靈停靠的港灣,可以求助,可以獲得安慰的地方。
楊錦峰漸漸長大了,他越來越不喜歡爸爸。他開始覺得爸爸虛偽、好面子,不是一個好爸爸。他同爸爸的關係越來越冷淡。十幾歲的男孩子很叛逆,楊錦峰也一樣,他開始處處跟爸爸作對。爸爸喜歡的東西,他偏要討厭;爸爸不讓乾的事情,他一定要做。生活中,衝突增多了,爸爸對兒子不滿意,兒子對爸爸不喜歡。就這樣,楊錦峰和他的父母跌跌撞撞地生活著。
到了高中文理分科的時候,爸爸說男孩子要學理科,為了表示自己的抗議,楊錦峰執意要學文科。他不顧爸爸的反對,強行遞交了自己的申請。可是楊錦峰自己並不喜歡文科,他討厭歷史地理,然而,有對抗封建家長這個充分的理由,楊錦峰從來沒有後悔過自己的決定。轉眼間就高考了,對父母和孩子來說,志願是個大事,這甚至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楊錦峰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到底該選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專業,但是,他秉承自己一貫的原則:只要爸爸堅持的,自己就一定要反對。他希望能離爸爸越遠越好。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什麼樣?(2)
若干年後,楊錦峰自己也做了父親,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他發現自己是很渴望父愛的,而爸爸也並不是如自己所想的那樣不愛自己。年輕人的叛逆以及父親的感情不外露,使他們父子沒有找到合適的相處模式,自己當年的叛逆現在看來也是十分幼稚可笑的。楊錦峰試圖去理解父親,但是,他們都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很多話他說不出口,爸爸似乎也羞於接受。
爸爸老了,最大的心願就是自己百年以後能埋在老家的墳地裡。楊錦峰為了表示自己對父親的愛,他早早就做好了棺木。他太太很不理解:這對平時沒有交流的父子,怎麼會用棺木來表示自己的愛意呢?可是對楊錦峰來說,除了這個,他想不到還可以怎麼做。他內心裡依然同父親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父親的嚴肅,永遠在楊錦峰的生命中定格了。這成了楊錦峰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