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開發孩子的想象力,一位家長是這樣做的:
在給孩子講故事時,每當講到精彩處,他就會突然打住,然後讓孩子透過想象續編故事。如果孩子續編的故事與故事書上的故事有些接近,他就會大聲地讚美孩子:“你真厲害,和作家都想一塊去了!”如果孩子的續編與書上所講的故事有很大的差異,他就會鼓勵孩子:“寶貝,你編的故事比作家編得都要精彩!”
久而久之,在這樣的訓練中,這個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並多次在幼兒園的講故事比賽中得獎。
其實,不僅僅是想象力,孩子的任何一種能力,在家長別具匠心的鍛鍊和培養下都會有所提高。這需要我們為人父母者多多去體味,多多去實踐。
方法三:小學期: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的發展
事實上,孩子的交往能力以及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等,在幼兒期就應該培養。例如,在孩子1歲之後,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多與周圍的人,尤其是同齡的孩子多接觸,以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孩子2歲左右,家長就可以鼓勵孩子自己*服、收拾玩具等,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當然,在幼兒期及學前期,雖然這些能力的培養都不是重點,但是家長們也絕不可忽視這些能力的培養。前期培養是孩子的能力後期發展的基礎,正是有了這些基礎,在小學階段,孩子才會欣然接受家長在這個階段對他們的重點培養,從而使這些能力成為陪伴他們一生的競爭力。
1.交往能力的培養。
提到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天生的,無所謂培養不培養;還有一些家長會認為,交際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因此他們都極不重視對孩子交際能力的培養。
其實,人的交際能力不同,這與每個人的性格有一定的關係,但人的性格卻是可以培養的。父母在塑造孩子性格的同時,就是對孩子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
現代社會的人,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不能離群索居地生存,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從他人那裡學習經驗和智慧,透過溝通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因此,對孩子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現在的一些孩子表現出來的交際能力卻令人擔憂,他們不僅害怕與人打交道,甚至抗拒與人打交道。
8歲的小楠性格有些內向,平時除了上學,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一個人待在家裡,也沒有十分親近的好朋友。有一次,他竟鄭重其事地對父母說:“我長大後要遠離這個城市,到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去生活,省得總與人糾纏,怪麻煩的。” txt小說上傳分享
孩子的成長曆程:成長教育中的心理學(14)
聽到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家長可能都會覺得可笑,但現在確實有不在少數的孩子存在這樣的思想。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家長忽視對孩子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僅會使孩子變得懼怕與人接觸,而且還會促使孩子的性格向內向發展。
當然,還有很多孩子在家裡活潑好動、聰明伶俐,但一旦來到新的環境接觸陌生人時,他們就會變得膽怯靦腆、呆板笨拙;而有的孩子在與人交往時處處逞強,橫行霸道,顯得盛氣凌人……這些都說明孩子的交際能力存在問題。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呢?
家長要給孩子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孩子從3歲開始,便產生了某種交往的願望,這是萌芽階段的交往心理。進入小學,他們便進入了集體,進入了社會。這時他們便有了與同齡人交往、溝通的強烈願望,而集體生活則創造了適應於他們進行交往的最好條件。因此,這時,家長要讓孩子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等集體活動,在這樣的集體活動中,孩子與周圍的人很容易建立友誼,而在此過程中,孩子的交際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當然,家長還可以在家中為孩子提供一些與人接觸的機會,如鼓勵孩子帶同學和朋友來家裡做客,並充當小主人照顧客人,這是一種鍛鍊孩子交際能力的最佳途徑。
9歲的佳佳性格有些內向,媽媽為了鍛鍊佳佳的交際能力,常常帶女兒去串門,讓她多與人接觸,然而效果並不理想。於是,媽媽決定讓女兒當一次“小主人”。
星期六的晚上,媽媽告訴佳佳:“明天我們單位的王阿姨和她的女兒要來家裡做客,到時候你要負責照顧她們呀!”
“我不行,媽媽。”佳佳有點擔心地說。
“你行的,女兒,要不這樣吧,你負責照顧王阿姨的女兒,我負責照顧王阿姨,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