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有點為難地點了點頭,接著,媽媽給她講了一些待客之道。
第二天,客人到了,佳佳又是端茶,又是倒水,可忙壞了。但因為佳佳在先前已經接受了媽媽的“培訓”,所以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
客人走後,媽媽誇獎佳佳:“女兒,你今天表現真棒,完全像一個小大人了!”
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他們一般不願去別人家做客,因為在別人家會有不自在的感覺,但在自己家裡,他們對接待客人一般不會反感。因此,讓孩子做“小主人”是培養孩子與他人深入接觸的好辦法。
當然,最主要的是,在此之前,家長要告訴孩子一些待客之道,以及一些基本的禮儀。掌握了這些,孩子心裡有底了,在與客人接觸時,他就會有信心得多。
另外,家長們還應該特別注意一點,在與客人接觸的過程中,孩子還會不可避免地表現得很害羞,或者出現錯誤。例如,在客人剛剛到來時,孩子由於緊張而忘記了打招呼,這時,很多的家長都會自我解嘲地對客人說:“這孩子認生,沒出息!”其實,家長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不科學的,他會使孩子放棄“小主人”的角色,進而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這樣,即使今後家長用盡辦法引導,孩子都會對自己的交際能力持懷疑的態度。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提醒和鼓勵孩子。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佳佳,王阿姨來了,快打個招呼!”這樣,孩子就能很平靜,而且很輕鬆地與客人打招呼。因為有這樣良好的開端,接下來的招待工作,孩子一定會做得很用心。這樣,在無形之中,孩子的交際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孩子的成長曆程:成長教育中的心理學(15)
2.自理能力的培養。
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最為關鍵的時期,這時的孩子已經不再像幼兒期那樣,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都想去嘗試。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滋生了很嚴重的懶惰心理,所以,在這個時候,家長更應該鼓勵他們與懶惰作鬥爭,培養自理、自立能力。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呢?
首先,家長一定要堅持這樣一個原則,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做。比如,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自己起床、自己找今天要穿的衣服、自己去上學等,在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情況下,他們仍然能夠自己照顧自己。也許,剛一開始,孩子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比如,自己收拾書包時,經常把東西落在家裡;因為不知道穿什麼衣服去上學,浪費很多時間而遲到……但當孩子不斷掌握規律之後,這些情況就會不斷減少或消失,到那時,孩子不僅會掌握必要的自理能力,而且還會使時間管理能力、自制力等都有所提高。
另外,家長還可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倒垃圾、收拾房間、做飯等。當然,對於10歲以上的孩子來說,家長還可以利用假期的時候,找一天的時間,讓他們來當家,即家裡的所有家務都由他們來做,讓他們也來感受一下家長的辛苦。這樣,以後不用家長提醒,他們就會自動自發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了。
當然,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會把做家務與金錢掛鉤,到最後,這種金錢利益只會讓孩子喪失做家務的積極性。
我就認識這樣一對父母,他們是這樣鼓勵孩子做家務的:
把家務與零花錢掛鉤,並給孩子列了一張表,規定什麼家務分別是多少錢,例如疊被子1角、擦桌子1角、收拾客廳5角、做飯1元……一開始,孩子做家務的積極性很高,什麼家務都搶著幹。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這兩位家長就發現了這種方法的弊端,讓孩子去買袋鹽,他卻向家長要跑路錢;讓他去洗碗,他卻說,這段時間*,因為兜裡還有零花錢。
最終,這兩位家長只得把先前的那個規定取消。
由此可見,家長把家務與金錢掛鉤是很不可取的做法。
其實,讓孩子做家務,除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之外,還是在喚醒孩子的責任意識,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所以,為了培養孩子如此諸多的優秀品質,家長更應該理智一點,讓孩子脫離“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讓他們去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三 孩子的智力開發
當今社會,智力是一個非常普及的心理學概念。儘管心理學家至今還不能給出智力明確的定義,但大家一般都知道,智力就是一個人的聰明程度。那麼,智力具體包括哪些方面呢?對此,很多家長有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