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阿姨感到震驚的,還是莫西幹族群的人口數量。
莫西幹人是佩克特部落的一支。佩克特部落也曾經是良田千畝,丁以萬計的大部落。可是自從文明世界的地理大發現以來,由於戰爭和疾病,佩克特部人口急劇減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僅倖存21人。反而是早年脫離大部落,遁入深山的莫西幹部還保持了一千餘人的體量。
小說家庫柏在他的皮襪子五部曲裡,寫過一本《最後的莫西幹人》,這也是翠羽黃衫百讀不厭的一部小說。
百讀不厭,也不代表有多喜歡。白人作家能夠用相對客觀理性的立場來描寫印第安人,沒有把他們按照刻板印象塑造的醜陋且不近情理的一群瘋子,就已經是難能可貴了。但愚昧和野蠻也是在文明徵服者筆下,原著民無法褪去的標籤。
小說故事發生在新大陸英法戰爭的年代。這片本來屬於原著民的土地,成為了列強的博弈場。帝國大戰,印地先折。原著民部族因為作戰英勇,被征服者洗腦,分化,利用,相互攻伐。勇敢,善良俊的莫西幹少年酋長恩卡斯為了拯救自己深愛的白人姑娘挑戰比他們更強大的休倫部落,事敗身殞。白人男主仗義誅兇,大功獨攬。
見義勇為的莫西幹人就是當時印第安戰士的一個縮影,他們受傷,他們流血,他們付出了生命。
然而,從頭至尾,都沒有人在意他們。
在故事的結尾,莫西幹人唯一的一名倖存者告別了男主,回到莽莽叢林。
付出了一切的原著民並沒有索取任何東西,只得到了所謂“文明的認可”。
這一切,都是教會學堂裡所教授的——文明的代價!
文明一定要付出這樣的代價嗎?
當然不!
傈僳族阿姨不同意。
雖然彼時傈僳族依然生活艱苦,但是他們至少能在自己的故鄉男耕女織,安居樂業,人口持續增長。根據八十年代人口普查的結果,傈僳族已經是超過五十萬人的大族群。這個數字大致相當美洲原著民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注:1982,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傈僳族人口481,884。1980,美國第二十次人口普查,原著民及因紐特人口:140萬。)
每每聊及這些,翠羽黃衫的眼中滿滿都是羨慕和期冀。
當然,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基建第一強國,翠羽黃衫身邊也有許多讓阿姨豔羨不已的現實。
在家鄉架一座橋,一直是阿姨的夢想。
同時這也是翠羽黃衫的夢想。
但是夢想和夢想之間,還有一些細微的不同。
莫西幹僅存的領地在一條大河的東岸。
河流是當年英國“到訪”者命名的,因此有著和倫敦母親河一樣的名字——泰晤士。
十多年前,在泰晤士河上游,莫西幹領地附近架起了一座鋼結構公路橋。這座橋也以莫西乾和母族佩克特的名字命名,我們姑且就稱作莫佩大橋吧。
這座橋本該為莫西幹人的出行創造便利,可是生活並不富裕的莫西幹人常常因為付不起過橋費而望橋興嘆。
直到1980年10月1日,莫佩大橋的過橋費正式取消,莫西幹人的活動區域才真正得到拓展。
然而,過橋費的取消也意味著維修的怠惰和減配。
但是鋼結構橋自然鏽蝕和衰老的速度又是不容忽視的現實。
這促使翠羽黃衫產生了和傈僳族阿姨類似的想法——為家鄉重建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