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孝,徐州之戰結束,我欲任鄧叔孫為東海太守,以為如何?”
郭嘉先是一喜,旋即搖頭。
“不可!”
“為何?”
按道理說,鄧稷是郭嘉一手舉薦,若升任太守,郭嘉顏面有光。
曹操也沒有想到,郭嘉竟然拒絕了這個提議。於是乎,心中不免生出好奇之意,凝視郭嘉。
郭嘉嘆了口氣,對曹操說:“嘉不贊成鄧叔孫升遷,有兩個原因。
這第一個原因,鄧叔孫身無功名而一躍為海西令,已屬特例。時隔一年,主公就欲再升遷其官職,勢必會令許多人感到不滿,到時候叔孫身處風口,未必能比現在做的更加出色……
此其一;其二,觀鄧稷在海西作為,頗有章法。
如今海西正在不斷壯大,隱隱有興旺之像。海西地處淮水之畔,勾連兩淮,貫穿齊魯,乃東部要地。若海西屯田等舉措可以發展起來,如同司空扼住兩淮之咽喉,進可渡淮水,直逼大江,虎視江東;退可固守海西,使淮北不受兵禍。此時若冒然換人,未必是一樁好事。繼承者能否繼續遵循鄧叔孫之舉措,使海西進一步發展?若不能,豈不是前功盡棄嗎?”
曹操不由得點頭,表示讚賞。
郭嘉又道:“況且鄧叔孫為一縣之長尚可,若為一郡太守,其才能和眼界,還需繼續打磨。”
不得不說,郭嘉的確是為鄧稷著想。
沒錯,以鄧稷在海西的政績來看,的確驕人。但郭嘉卻知道,鄧稷還不足以獨當一面。如今他在海西,地處偏僻,有陳登可以遮風避雨。但如果為一郡太守,他就必須直面許多陰謀詭計。能治一縣,不代表能治一郡。況且東海郡很複雜,單以局面而言,鄧稷未必能控制得住。
所以郭嘉認為,鄧稷目下最好還是留在海西,再打磨些時日。
否則他升遷太快,勢必會遭遇兇險。太守,和縣令,那完全是兩個概念的職務。太守已經是兩千石俸祿的官位,也算是進入朝廷核心,掌控實權。鄧稷目下的狀況,還不適合升遷。
曹操搔首,“那你以為,當如何獎賞?”
畢竟鄧稷做出了這麼大的成績,並保障了徐州之戰的糧道,如果沒有獎賞,也說不太過去。
郭嘉想了想,正色道:“海西這一年發展甚速,其治下面積不斷增加,已非一縣之地。我聽說,海西屯田向北面已接近伊蘆鄉,屬於朐縣治下;而向西,更跨過了遊說,又和曲陽連為一體的趨勢。既然如此,何不使他兼典農都尉之職?若能有所成就,再行封賞提拔。”
典農都尉,始於建安二年設定。
由於當時遷都許縣,曹操下令屯田。
在一片反對聲中,唯有潁川長社人棗祗堅持,所以便設定了典農都尉一職,由棗祗出任。
當年,許都就獲得豐收。
棗祗因而被遷為典農中郎將,得曹操委以重任。
這典農都尉是一個新設的官職,其職務說起來,高於縣令,而低於太守。主抓的也是一個地區的屯田事宜,和太守並無太大的衝突。如果鄧稷出任典農都尉,就是棗祗後第二個擔任此官職的人。
由於許都和海西的豐收,使得曹操下定決心,推動屯田。
郭嘉的這個建議,令曹操極為滿意。但內心裡總覺得,只一個典農都尉,有些虧待了鄧稷。
“若司空覺得獎賞薄了,何不賞賜於叔孫身邊之人?”
“哦?”
“司空莫非忘記了,鄧叔孫尚有一內弟?休若此前,可是對他讚不絕口。此人同樣身無功名,卻少而有德行。那片《陋室銘》,不知司空是否記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
“有龍則靈!”曹操脫口而出,旋即哈哈大笑。
“若不是奉孝提起,我險些忘記此子。”
“友學德行高遠,在廣陵頗有名聲。且有武勇,可當百人……此前呂布征伐海西,就是此子奪取了曲陽,並擊退了陳宮。後來還飛奪下相,斬斷了張遼退路,使下邳成為一座孤城。”
曹操那雙細長雙眸,眯成了一條縫。
他捻鬚頷首,“曹朋年少,卻也是個有本事的人。”
“即如此,何不封賞於他?”
“那你認為,該如何封賞?”
“此前陳元龍任他為海陵尉。而海陵,實已破敗,不成其形。但海陵地處淮水與江水之間,不但扼守江水入口,更是淮南東部之門戶。自中平以來,鹽瀆、射陽和海陵幾乎被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