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1 / 4)

還有耳生的。《魏略》說,五帝之一帝嚳的老婆患了中耳炎,後來從耳朵裡挑出一隻蠶繭一般的袖珍蛋,病就好了。從這個袖珍蛋裡,就生出一條狗來。這狗就成了帝嚳的寵物。這狗後來娶妻生子,他的孩子都帶個尾巴。他們在各路神仙那裡怎麼也神氣不起來,就成立了一個犬封國俱樂部,有了自己的民族性。

而最奇特的要數單性繁殖了。《山海經·海內經》裡說,鯀偷了黃帝的資訊武器——息壤去堵洪水。這息壤可以自己無限生長,但還是沒堵住洪水,因為情勢緊急,鯀忘了在使用息壤前防毒。黃帝聽說之後大怒,靠,盜版盜到老子頭上來了。他就派祝融在羽山殺死了鯀。鯀的屍體三年沒腐爛,大概是先進行了自我防毒。後來,孤獨的禹就從父親鯀的肚子裡出來了。他長大後在舜的推薦下繼續治水,居然就成功了。

但據說禹的兒子啟卻和孫悟空是一個生法,都是石破而生。

唉,神仙就是神仙啊!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儒與道(1)

倒置孔子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的意思相當明白:不能確實地通曉生的意義,怎麼能確認死的價值呢?孔子的所有思想、教義就是從這句話上起飛的,正是為了生,才有仁義禮智信。儒學也因此濫觴,逐漸滲入中國人的血液裡、腦細胞裡。中國以往的哲學都是生存哲學、生活哲學。中國人是不願意思考死亡的,因而談不上信仰。信仰是對死亡的追問。所以,中國人要把佛偷換成幫助芸芸眾生具體生活的菩薩,從佛教發展出富於生活氣息的禪來,而把死亡的問題懸掛起來。

把“未知生,焉知死”倒置過來,就是:未知死,焉知生。從這個倒置出發,就是另外半個哲學的思想探險了。我們不僅要倒置這句話,還要倒置《論語》、倒置孔子、倒置儒學。唯有這樣,才能找到新思想。

孔子的學說只算得上半個哲學,也就是生的哲學。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前提是生,在生存之中才有仁者愛人。而後就有了我(仁者)與他人的各種關係:孝悌忠義信。對仁的倒置,就是要探求孤獨。這裡的孤獨,不是為了達濟天下修身準備,而是我與世界的赤裸裸的對視。

“朝聞道,夕死可矣”。把可聞之道與死放在兩頭,以為求得生之道就可滿足而死。這是孔子的典型做法。將之倒置過來便是:夕將死,朝可聞道。

從死亡的地平線上傳來的道雖然寒氣逼人,卻比暖洋洋的朝陽之道更清晰、更接近本質。死亡離人並不遠,而且如影隨形。每一個礦井裡都有死神,它們吞噬礦工如家常便飯。每一條馬路都有命案,如同刀俎魚肉下的案板。但中國人總是避諱死,也就不能真切地認識生。於沸騰的熱辣的興高采烈的生存(生活)當中忘卻死的必然和可能,又如何能以靜觀之心來體味死的境界。在中國鬼話中所包含的那些故事,不過是人間的一個副本。

更為關鍵的是,要細緻描繪的不是死亡的體驗,而是死亡對於生存的價值。而在孔子看來,只有生存對於死亡的價值。

更多地倒置孔子,就會發現人生更多的秘密。因這些秘密一直被儒學這片草皮所覆蓋,就更顯得神秘起來。在儒學的草皮上生長起來的,是規則的樹林,有顯、有隱。儒學的本來規則是禮教,但儒學也衍生出諸多的潛規則。二者被仁所發源出來的各個儒家理念所糾纏、所裝飾、所解析,漸漸莫辨你我了。儒學的困境也就由此而來,君子是小人裡的君子,小人是君子中的小人。

我們歷來喜歡從大門、二門而入廳堂,就如同學習、掌握、踐行儒家的思想。可當將孔子倒置過來之後,儘管他老人家的臉憋得通紅,他的雙腳卻為我們踹開了一扇思考的天窗。順著這天窗望出去,是另一半的更大的視野。

天人合一的兩種解釋

古人提出了極富理想主義的天人合一學說。但何謂天人合一卻語焉不詳,是人合於天,還是天合於人,還是天與人合於一?

天合於人是不可能的,人定勝天屬於妄想。

若天就是一,那麼人合於天即可,人只須測知天命即可。若誰能代表天命,誰就能統治世間萬代,因為天的旨意由他來解釋,推翻他是不可能的。如此一來,任何人也不能代表天命了。那麼,人又是怎樣探求到天意的呢?

一種方式是透過人,另一種方式是透過術。

透過人,就是要有一個能體現天命的人。這個人不是天神,而是人中的聖。他可以是道德上的權威,也可以是皇帝。更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