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生。既外生矣,七日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這裡的“獨”,就是道。莊子以獨指道,顯示出其一以貫之的從獨來獨往到獨立於世的個體精神。在莊子看來,道是絕對的,沒有跟它相匹配或對立的,也就是獨。“見獨”就是見到了超越時間的道,自己內在的精神之獨找到了一個先驗而客觀的外在之獨。故莊子在《莊子·天下》中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比較:
獨,是老年無子;
孤,是幼年喪父。
由這種血緣家族的組成來定義出獨與孤的不同含義,實在精妙。
老年無子的獨,是未曾有過子。而幼年喪父的孤,是曾經擁有。二者對心靈的影響完全不一樣。獨者已在這樣的獨中生活了一輩子,面對無數次的可能性而希望落空,無人可以繼承自己的生活和事業。孤者從幼年,自記憶開始就沉浸在缺失的情緒裡,那種(父親)死亡的模糊印象永志難滅。
又有一種說法,傳說老子是九天玄女懷孕七十二年才生出來的,生下時頭髮已白,叫“老子”。經過七十二年才出生,想必其父也死了,老子也就成了孤兒。老子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三位一體,也不可能有父了。
《道德經》裡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老子把玄女的生殖器當成天地所由來,是對自己母親的崇拜,也是孤者對生的第一次認識,認為正是不死的玄牝,創造了天地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儒與道(8)
這就是孤與獨的不同。孤者從一開始,就體認著生與死、有與無、世界的由來。玄牝內的虛空,誕生了孤者的有,因而孤者是無父的。否則玄牝之內就該有一個“有”,這個“有”就是孤者之父,那麼孤者也就不孤了。因而,正是無中生有,才有了孤者之孤。
孤者老子回望他的出生之所,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無論是傳說中的九天玄女,還是《道德經》裡所謂的“玄牝”,其實都是道的原始化身,是虛無的,並非實有。這時的孤者還處在本體之道的包圍當中。所以老子說:“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意思是,那個虛無應該就是我之母,我不知道該怎麼叫它,就叫它“道”吧。
孤者告別了“玄牝之門”,走上了自己的道路。老子於是說:“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探索中的孤者在“非常道”上,開始對萬物命名與分析。因而他說:“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
孤者對“無”與“有”有極其深刻的體味,於是又說:“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無名”為“萬物之始”,意在紀念其母和“玄牝之門”。“有名,萬物之母”,說的是一個新的孕育有名萬物之母又出現了。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無”與“有”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生命跡象和範疇。“兩者同出,異名同謂。”這是因為它們來自“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在這裡,“眾妙之門”替代“玄牝之門”,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化運之道。
老子以先驗之孤而有後驗的“非常道”、“非常名”,從形而上的道觸控到了形而下的德。德在育化萬物的過程中,孤者也體會到了與“無”、“有”關係類似的物理: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樸。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恆德不貳,復歸於無極。”
在這些辯證關係當中,孤的意味隨處可見,面向死亡而生的氣味俯拾皆是。孤者在向眾妙之門奔走之中看到了與死亡相反又相通的新生之路,雄與雌,榮與辱,白與黑,不斷地嬰兒、樸質與無極。
孤者就在這樣的道與德中和光同塵,獲得生命的意義。
藝術是獨者的藝術,不與人合作,與莊子之獨非常契合。獨者生,藝術在。獨者死,藝術亡。獨者的藝術,沒有子嗣。中國的古典及現代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