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歷史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及現實意義,這個戲為什麼被反覆地寫,每一次寫都能寫出一些新意,我想也就在這個地方。這是一個歷史正劇,它忠於基本的歷史事實和精神,具有真正的歷史美學品格。
雷達(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文學評論家):
作者演繹了一場真實、生動、嚴酷、壯麗的歷史大戲,架構了一部富於歷史感、傳奇性、警示性、戲劇化成分很高的劇本。該劇張揚了堅韌不拔、忍辱負重、勵精圖治和超人意志,弘揚了民族精神,引出歷史教訓。眾多頂尖級的歷史人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歷史舞臺上龍騰虎躍、殊死搏鬥,呈現出撼人的悲壯之美感。情節大起大落,驚心動魄,劇本的矛盾衝突組織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白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文學評論家):
看這部劇本的時候,感覺到一種意外的驚喜,就覺得特別好看,很成熟,很大氣。這三個大的感覺,我想大家在探討的過程中都是共有的。所以對這個劇本應該給予高度的評價,它在目前文學角度的歷史正劇裡面是非常難得的。而且從品格上來講,這個東西文學品位比較高,藝術品位也比較高。勾踐這個人物更有人類意義。
《臥薪嚐膽》序(2)
郭運德(《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文藝評論家):
劇本恢弘大氣,有深邃的歷史感、寬廣的人文內涵,還有直面慘淡人生的深度,非常崇高的、悲壯的審美追求。這是一個文學性很強、有一定歷史品格和文化分量的本子。只有這樣寫才叫真正的文學劇本。劇本基本上是歷史的真實,非常有歷史韻味。這個劇是傳奇與正劇的有機結合,想使一個耳熟能詳的諸侯爭霸的故事讓老百姓看下去必須要有傳奇色彩,這恰恰是成功的地方。
討論會結束後,森祥又按專家的意見修改了幾次,也將片名改為“臥薪嚐膽”。
前年某一天,偶爾碰上了《中國電視報》的張斌兄,他問我在抓什麼戲,我說在抓臥薪嚐膽的故事,他說,好!現在影視中太多風花雪夜,太多軟綿綿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缺少勾踐臥薪嚐膽的精神,還真得有幾個像岳飛那樣的棟樑,否則,這個民族該完蛋了。張斌兄說得極是,他的話裡潛藏著極強的憂患意識。
“臥薪嚐膽”之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甚或一個家庭、一個個體的人,都是個極好的象徵!關於勵志、關於奮鬥、關於崛起、關於強盛,這又是一個多麼好的寓言!
2006年4月30日於京西
《臥薪嚐膽》目錄(1)
《臥薪嚐膽》序
第一章 太子妃逃亡
吳國的太子妃季菀受了凌辱,於二千五百年前的一個黃昏踏上了逃亡歸國的路途。
季菀是越國的王女,越王允常因懼怕強大的吳國而和親。因季菀的逃亡,相對緩和的兩國關係驟然緊張!
弱小的越國因王女的奔歸,表面寧靜的宮廷也迅速被撕裂,戰與和急劇上升為主要矛盾。
第二章 吳兵壓境
監國太子勾踐是主戰派,在與力主言和的大將軍石買的權力爭逐中,他暫時佔上風,迎回了他的王妹季菀……
伍子胥終於找到了征伐越國的藉口,慫恿吳王闔閭遣五萬大軍壓至越國邊境。吳公子夫差為避免兩國開戰,獨闖越國討要太子妃。
面對大將軍不戰,大王又暗中支援軍方,爭強好勝的勾踐不得不忍辱而送出王妹。
第三章 界碑與墓碑
季菀逃亡的原因是遭了闔閭的強暴,事後才得知內情的勾踐悲憤異常。正當他暗自發誓復仇時,又傳來王妹季菀在邊界撞界碑而死的噩耗!一怒之下的勾踐收了石買的大將軍印,然後親赴邊界埋葬季菀,使國界碑成為王妹的墓碑!
吳人趁勢壓越國割城賠償,越王允常為避戰,廢勾踐監國太子之位……
第四章 立誓爭王
越宮出現內亂,審時度勢的伍子胥罷了壓越之兵,命時任吳軍主帥的王子累圍攻支援越國的楚軍……
吳太子終,夫差再度出使越國,圖謀以臣服越國之功而爭太子位。已被軟禁的勾踐視夫差為未來的強敵,竟與夫差相約,立誓爭王。
第五章 廢長立幼
勾踐在寢宮內磨劍不止,越王允常決心廢勾踐而立幼子稽會為王。
仍滯留越國的夫差施展手腕,力壓越國臣服。
面對大將軍石買的軟弱退讓,大臣扶同憤然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