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士兵的數量來考慮部隊戰鬥力的水平,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要不怎麼有兵多將廣這句話呢!
當然,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說是絕對的錯誤。可這種方法也有弊端,良莠不齊的部隊需要的資源就大,而精銳混雜其中,便往往不能得到特殊的照顧,戰鬥時也容易被別人拖累。
可從新七軍的擴充速度、訓練方法,以及組織和裝備上看,卻會有不同的感覺。儘管整體戰力的提升是目標,但楊天風也把資源向精銳傾斜。以特戰隊為例,為了化裝奇襲方便,幾乎全部都是日式武器,還配備了短槍,形成了長短雙披掛,整齊而又威武。
但與大多數人的想法和判斷不同,特戰隊裝備日械是為了作戰方便,而新七軍的野戰精銳裝備的卻是清一色的國械。中正式、捷克造、屠倭電鋸,再加上霰*彈槍、榴彈發射器、六零、120迫擊炮等等,起碼在子彈上實現了統一化,後勤保障比較方便有力。
當然,限於槍枝的數量,全部制式化是不可能的。楊天風也只能在營、團單位內儘量將武器的口徑統一化。裝備日械的部隊就只能使用兩種或三種槍彈,也配發了捷克造和屠倭電鋸,後勤比較麻煩一些。
正因為達不到統一化,連軍工生產也要有不同的子彈生產線。毛瑟彈,六五彈,駁殼槍彈,還要加上正在建造的突擊步槍彈生產線。後勤的壓力顯而易見,如果不是能得到戰區拔付的武器彈藥,恐怕軍工部門便要拋棄其他武器,全部生產子彈了。
戰爭中,子彈是最基本的物資,沒有子彈,槍還不如燒火棍。楊天風對此是極為重視的,也得到了大後方軍工技術人員的幫助。比如重慶第25兵工廠、第20兵工廠的專家和工程師,對子彈生產線的建造幫助很大。
當然,楊天風提供的適應新工藝的機器圖紙和流程,以及改進增強型******配方,不僅提高了大後方兵工廠的生產技術的產量,並使槍彈的穩定性大為提高,且對槍膛炮管汙染和燒蝕大為減小。
技術進步,再加上抗戰時期的工作熱情,產生的效果是明顯的。重慶第25兵工廠,自三九年搬遷完畢開工生產,年產子彈量達到了三千三百多發;20兵工廠達到了五千四百多萬發,都創造了最高的產量紀錄。
而永城兵工廠的子彈生產量也在不斷地穩步提高,覆銅鋼板的工藝日漸成熟,化工產業的擴張,機器裝置的不斷自造和購進,以及大量的工人,包括大量女工的招募,為此提供著發展的基礎。
所以,當楊天風接到八路軍要購買或換購醫藥用品和武器彈藥的意向時,並沒有考慮太多,便提筆寫下了第一批物資清單。
八路軍雖然也有軍工生產,也能製造子彈,但卻是復裝,且數量很少。
正因如此,八路軍的彈藥奇缺,實在是沒本錢打什麼大會戰,甚至連抵擋鬼子的囚籠政策也力不從心。
舉個例子,百團大戰期間,一個步兵團打掉七千發子彈,就被批評大手大腳,浪費子彈。大多數部隊的彈藥,平均攤到每支步槍上,大約只有三發。到了抗戰中後期,如果一挺機槍五十發子彈,一挺步槍二十發子彈,那就是八路軍中非常精銳的部隊。
子彈還能夠復裝,炮彈就不行了,直到四二年,八路軍兵工廠才能夠製造山炮炮彈,次品率還很高。繳獲的數量當然很少,以至於打一發山炮炮彈,有時竟需要旅長級別的軍官批准。
楊天風不僅同意換購醫藥和彈藥,還答應賒賬援助,慷慨地給了八路軍兩門晉造山炮、一門九二步兵炮,每門火炮配彈三十發,並派出二十人的炮兵小隊協且作戰並幫助培訓炮兵。
雖然八路軍早就有使用九二式步兵炮的記錄,但由於缺乏專業炮兵人才,彈藥補充也無法保證。所以,基本是隨繳獲隨用,用完就埋藏或破壞。使用時間和次數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沒什麼大的戰果。
既然都是抗日隊伍,都在打鬼子,還需要八路軍抵擋來自北面的威脅,楊天風自然不吝嗇。
何況,現在根據地內的各項產業有的處於發展期,有的才剛剛建立,比如醫藥、民用化工、捲菸等等,實在是太需要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和一段安心的發展時間了。
儘管鬼子不會給楊天風太多的時間,但戰事的烈度小一些,友軍的幫助多一些,對於根據地的整體發展還是有利無敝的。
除了各項產業,還有各種學校的開辦。軍官、炮兵、特種兵、狙擊手、工兵、軍醫、醫護兵特訓班,這是直接對軍隊的。車工、鉗工、木工、維修工等技工學校,則是對包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