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殲滅田中勤步兵團之後不久,日軍在山東的最高指揮官、第12軍司令官尾高龜藏,因為倭皇的親戚把小命丟在梁山,被追究責任,氣急敗壞地調集五千餘人,在魯西、魯西南一帶輪番“掃蕩”,但卻失敗而回。梁山及鄆(城)、鉅野、菏澤、鄄城等地區,依然為八路軍115師所控制,魯西根據地依然穩固。
再加上隴海路以北的晉冀豫支隊、蘇魯豫支隊、國x軍保安團等各支抗日武裝的存在,牽制了大量日軍。
而在豫東豫西,已經集中了大量的國x軍部隊,就算是進攻豫東地區,日軍也會認識到至少要出動上萬人馬,才有取勝的把握。何況,隴海路西段已經被破襲得七零八落,沿路據點多被個個擊破,鬼子想恢復機動優勢,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也就是說,日軍想要掃蕩永城根據地,就必須出動近萬的人馬,而出動的兵力越多,物資消耗得也越多,準備的時間也越長。
而唇亡齒寒的道理,楊天風比任何人認識得都深刻。大戰剛止,他便給了參謀長林存忠具體的指示,將一部分繳獲的槍枝彈藥以感謝助戰的名義,分別給予了隴海路北參戰的各支抗日武裝,冀魯豫支隊、蘇魯豫支隊更是分別得到了一個營的日式裝備,以及數十具鋼拳。
再說三縱的損耗和補充,郭、蔣兩個支隊歷經數戰,傷亡不小,但四支隊的編制取消,人員都補充進來。再加上曹大中、李忠毅的反正偽軍,以及在光復區招募的新兵,兵力得以恢復,並遠超以前的數量。
既然有了新七軍的番號,三縱便成為歷史,部隊的編制也要進行變動。第一師郭松林,第二師蔣驥才,第三師佟志和,獨立旅和直屬警備旅則分別由趙青和陳大龍率領。
等到孫殿英的部隊被整編合併,楊天風算了一下新兵招募的速度,新七軍的總兵力至少將達到兩萬七八千人,甚至有可能達到三萬四五千左右。
當然,這樣大規模的擴充,帶來的負面影響便是整體戰鬥力的下降。而要避免這樣的結果,除了加強訓練外,別無他途。
一個月的時間太倉促,如果能拖兩到三個月,就差不多能擴充、整合、急訓完所有部隊,使整體的戰鬥力重新回升到楊天風希望的水平。
可如何能拖延鬼子的報復性進攻呢?楊天風的腦子裡不停地進行著各種設想,連觀看飛機的第三次試飛都有些心不在焉。
儘管楊天風拿出的是博採眾長的優選方案,但在第一次、第二次試飛時,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
平飛中會稍稍左偏,這需要調整一下操縱索配平;在360公里/時以上的速度飛行時發生了尾部抖振,透過增加翼根整流罩,與機翼的交界處圓滑過渡,理順氣流後,解決了抖振問題……
不過是七天時間,飛機就經過了數次改進和加固,再次飛上天空。
滾轉,爬升,急速俯衝……飛機在空中做出了機動,比前幾次試飛時的膽量大了許多,飛機的敏捷性看起來很好,但楊天風還是有點擔心會扯裂機翼。
但根據試飛員韓震的描述,雖然在試飛中出現了問題,但駕駛效能和飛行特性還是很順暢的,超過了目前國x軍所用的主力戰機——蘇聯小驢伊16。如果可以提升到極限,這架飛機或許能飛得更快、更高、更靈活。
這也不算奇怪,這架飛機可是採取了全新的單翼結構設計,不象伊16戰鬥機還留有雙翼戰鬥機的結構特點。而且伊16的機體設計不成熟,導致飛行時阻力較大,影響了機動性。
特別是伊16的操縱效能,可以說是非常不好。飛機幾乎時刻都在震顫,很大程度地影響射擊的精度,不算是一個穩定的射擊平臺。在飛機突然緊急俯衝或者翻轉的時候,發動機還會發生劇烈震動,嚴重影響飛行員的控制和射擊。同時,飛機的機動速度特別快時,便有失控的危險,經常會產生尾旋。
所以,伊16戰鬥機誕生以後,因為操縱很有問題,即使精選最厲害的飛行員,也經常出現事故。比如紅隊特技飛行員休珀盧恩、葉烏舍耶夫,一死一傷。還有蘇聯援華空軍第一大隊長庫爾秋諾夫,率領第一批伊16戰鬥機從新疆飛往南京時,於甘肅附近因為飛機失控而墜毀犧牲。
由此可見,最優秀的飛行員尚且如此,普通的飛行員就更不用說了。這肯定是與楊天風要儘快、盡多地培養飛行員的設想是背道而馳的。
當然,基於現在的製造水平,這架飛機的儀表裝置比較簡陋,只有油量表、羅盤、高度儀,與伊16相差不大。但短波電臺和步話機的安裝,則在通訊上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