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部隊渡河參戰,與周遵時的第二十師會合,作出圍攻開封的態勢。
而開封日軍喪失了所派出的大量援軍後,見形勢不妙,只能收縮周邊縣鎮駐軍,又有蘭考、封丘兩地派來的援軍,勉強拼湊出三千人,依城與孫桐萱的近兩萬人馬對峙。
各路日軍或被牽制,或事出倉促來不及調動,只有徐州日軍出動了最大一股兵力。
當時駐徐州的是日軍第17師團,師團長平林盛人中將,轄第17步兵團、步兵第53、54、81聯隊、第17師團搜尋隊、野炮兵第23聯隊、工兵第17聯隊、輜重兵第17聯隊、通訊隊、兵器勤務隊、野戰醫院、病馬廠等。
很多熟悉日軍部隊構成的人或許不解,日軍中竟然有“步兵團”這樣的構成,但這個步兵團與中文的步兵團在概念上卻不是一樣的。
日軍與中國軍隊一樣,標準的配置是師團下屬三到四個步兵聯隊,師團長為中將軍銜。
但在戰時,也會在師團中,由一至兩個步兵聯隊為基礎,加強其他兵種(一般是騎兵、炮兵、工兵等),組成獨立單位,單獨執行某方面或某項任務。
如果這個獨立單位是由兩個步兵聯隊組成的,就是規模較大的旅團,旅團長為少將。
如果這個獨立單位是由一個步兵聯隊組成的,就是規模較小的步兵團,團長為少將或大佐。
所以,實際上日軍的“步兵團”和中國的“旅”一樣,都是從屬於“師團/師”的獨立作戰單位。也可以說,日軍“步兵團”是最小的多兵種混成作戰單位。
而第十七師團師團長平林盛人所派出的便是這個步兵團,更準確地說,是派出了這個步兵團的指揮官和其中一部分的兵力,並從各地收縮駐守兵力,終於湊出了這五千多的人馬。
一個步兵聯隊,有三個大隊,總人數為三千四百餘人;工兵第17聯隊一部,五百餘人;兩個炮兵大隊,加上輜重兵,共一千餘人,有二十四門94式75毫米山炮;再加上每個步兵大隊所屬的步兵炮、速射炮,這個“步兵團”的火炮數量不算少。
鬼子還為這個步兵團增加了十餘輛坦克、二十多輛裝甲車,兩個車載中隊,沿鐵路北側的公路平行進軍。這支快速機動的裝甲部隊,更加增強了步兵團團長田中勤少將的信心。
從各處調動人馬,集聚彈藥物資,徐州的日軍步兵團足足等了四天,才算準備完畢。豫東的形勢嚴峻,日軍到底是沒敢讓輕步兵率先出發。現在,已經不是增援不增援的問題,而是要奪回商丘重鎮,並重新打通隴海鐵路。為此,第十七師團師團長平林盛人還向田中勤承諾,會繼續調動人馬、物資,給予出征的步兵團以支援。
四天看起來不多,但已經給了楊天風足夠的時間作迎戰準備。除以賀粹之的八十一師兩個旅、騎一師的一個旅、郭支隊和淮陽調來的騎十四旅以逸待勞外,蔣支隊和一個騎兵旅則向周邊出動,橫掃鐵路沿線各據點,以商丘為中心,撐開了了一片決戰的戰場。
同時,只留下一個旅的正規軍繼續圍困柘城,反正的宋克賓的一路軍則把周團和四支隊替換下來,周團和四支隊,以及活躍在豫東的豫東抗日遊擊大隊、民權李館民兵隊、睢縣抗日遊擊大隊及魯豫三支隊等,合力作戰,使杞縣、寧陵日軍只能龜縮縣城,並光復民權。商丘至民權的鐵路也被破壞得七零八落。
由毫縣、鹿邑趕來的聯防隊,以及就地徵集的上萬百姓,晝夜輪流破襲,把商丘至虞城的鐵路全部扒掉,路基平毀,充分顯示了民眾的抗日熱情和偉大力量。
另一處大動土木、顯示民眾力量的地方是在虞城縣(現利民鎮)。作為抵擋日軍東來的重要陣地,這裡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而楊天風也準備在此與日軍進行一番較量。
戰商丘而不戰於商丘,楊天風的思路並不侷限於一地一處,倚城堅守也不是在商丘。在外圍撐開,具有相當大的迴旋空間,不擺單線防禦,而是選擇重點防守,並保持著相當數量的機動兵力,以作穿插迂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