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也為在敵後的順利發展所誤導,不知不覺形成了人多勢眾的心理。因為八路軍、新四軍的嚴明紀律,愛民恤民的政策,撒入敵後就象種子遇到了適合生長的沃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三、四個人的工作組可以在短時間內發展為一個工作隊,甚至獨立團。
這樣的迅猛發展固然使敵後抗日形勢呈現蓬勃發展之勢,但因為槍械不足,訓練不夠,部隊的戰鬥力卻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同時,脫產人員太多,也給後勤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反觀三縱,盤踞於新劃分的宿州專區,有數縣之地,上萬武裝並不為過。當然,要說上萬人槍,就有點嚇人了。
軍事上佈署完畢,政務上大撒手,楊天風又把精力集中在軍工生產,以及鋼鐵的煉製上。順便,他還得時不時地去剛有雛形的煤化廠和水泥廠進行指導。
“東洋垃圾”不斷運到,汽車發動機、電氣裝置、傳動裝置、輪胎等被拆解、維修、改造,再組裝成各種用途的新裝置的一部分。若論“變廢為寶”,若論知識廣博,恐怕沒有人能超過楊天風。
儘管煤化廠初建,現在只能進行焦化,製取冶金用焦炭,並對煤焦油進行精製分餾,但楊天風卻對前景充滿信心。因為在抗戰時期,在大後方的雲南,曾有一群赤誠報國的先輩,自制裝置,把煤變成了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松節油等寶貴的資源,為抗戰貢獻出了全部的心力。
工業基礎薄弱,技術匱乏,人力、物力、財力緊張、烽火硝煙……先輩能艱苦卓絕,白手起家,建立起世界級工藝技術水準的煤化工廠,創造天方夜譚式的傳奇,楊天風自然不甘人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