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彼前夫於國有功,朕願親往宗祠,種上一瓣心香。”
周淵道:“彼女不忍年邁婆母,皇上如之奈何?”
“此女之孝也。若娶之,則待婆母如椒房親眷,許女侍奉。”
周淵淡淡一笑:“皇上,如此未足善也。”
皇帝一愕:“願聞其詳。”
“彼女與前夫無所出,若再嫁,難捨夫家年邁高堂,不能安心為他人之婦。”
“高堂並非無人照料,朕願為她頤養天年。”
“皇上,於此老嫗,絕嗣方是心頭之患啊。”
“那依姐姐看……”
“求皇上,若彼女誕下皇子,其第二子必過繼為先夫之子,以完先人子息,慰老人心懷,全子媳之禮。皇上若能應了,彼女可娶,且不壞大義。”
皇帝啞然,想不到周淵會出這樣的難題。低頭想了好一會,說道:“若為忠臣之家,朕願續其子息。”
周淵再想不到他會答應,心中也不少感動,於是說道:“願皇上頒旨昭示天下。”
“朕娶彼女之日,自當將今日所諾昭告天下。”
“如此,願皇上得一心人,白首不分離。”
皇帝到底年輕,有些喜形於色,來回踱了兩步,不知作何言辭。忽然皇太后自後殿轉出,滿面春風。周淵連忙行禮,皇帝親自上前扶了皇太后。
尚青雲笑道:“瞧這情形,想必皇上如願了。”
周淵低頭不語,皇帝喜氣洋洋。尚青雲既不點破,周淵便藉故告退了。
薦花節後,眾女回鄉。秋天,周淵封為德妃,自修儀門入宮,皇后裘氏自朱雀門入宮,貴妃陸氏從顯儀門入宮。婚後不久,周淵有妊,皇帝祭天祀祖,大赦天下。鹹平四年夏,周淵生皇長女,封義陽公主,周淵晉賢妃。鹹平五年冬,周淵生皇長子顯,晉貴妃。鹹平七年夏,生青陽公主;鹹平九年秋,生皇子,賜姓莫,襲輔國公爵。此時,皇后已生皇次子曜,貴妃陸氏已生平陽公主。
鹹平十年,北燕犯境,騎兵踐踏南原數萬生民,虜劫為奴。皇帝聞報大怒,高罵燕賊,欲親征。群臣勸之不得,上奏皇太后,皇太后便召周淵來商議此事。
周淵道:“皇上親征的心思,想母后也知道一二。”
尚青雲嘆道:“哀家知道,皇帝登基時,年紀輕,根基薄,不得不籠絡舊臣。如今在位十年,羽翼豐滿,故此躍躍欲試。”
周淵微笑道:“不止於此,皇上未及弱冠便登基,至今未上過戰場。當年玄武門之變,便是因為皇上未立尺寸之功而驍王曾隨軍戰鬥過,因此眾武將不服皇上。如今皇上親征,若能擊敗北燕,此先帝之未嘗之功,皇上從此可令群臣心服口服。”
“照淵兒這麼說,群臣倒是錯的了?”
“母后,群臣的擔憂,自有道理。放馬出兵,事關生死。皇上的安危,是最要緊的。”
“依淵兒所說,當如何呢?”
“母后,淵兒不敢說……”
“這裡沒有別人,但說無妨。”
周淵捻起一本奏摺,看了兩眼,說道:“群臣之所以力勸皇上放棄親征,乃是害怕萬一……朝中大亂。當年皇上儲位已定,尚有玄武門之亂,可如今……”
尚青雲道:“這一點哀家也想到了,哀家也曾與皇帝說過立太子之事,皇帝說,皇子們年幼,立太子嫌太早了些。哀家想想,皇帝說的也不無道理。想當年先帝有皇子已經成年,尚遲遲不決……”
“母后,先帝遲遲不決可以,但皇上不能。”
“此話怎講?”
“當年先帝視母后與陳夫人不分先後,故稱帝三年未立後。後來先帝立母后為皇后,又立皇上為太子,正因皇上是母后所出,是言正名順的嫡長子。如今皇后名分已定,又曾生子,理所當然當立長立嫡,這皇太子之位,生來便是皇子曜的。皇上當早立太子,安天下臣民之心,此國家之幸,社稷之福,更於皇上有百利而無一害。”
“淵兒,可是哀家瞧著,皇上倒是想立顯的,難道你不知道麼?”
周淵淡淡一笑:“皇上的心意,兒臣也知道一些。凡事都有規矩,皇上也要照規矩辦事,要立顯為太子,這事太難。兒臣嫁入皇家時已非完璧,以衰朽之軀,承寵多年,實在惶恐。惟願三個皇兒一生平安,再無奢求。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兒臣定會勸立曜為太子,好一心建功立業,取信於臣。”
“淵兒,難得你這樣想,哀家實感欣慰。”
正說著,忽報皇后與陸貴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