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小說:六祖壇經 作者:片片

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二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真,歸真之後,真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才可名唸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凡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謗信永無迷,莫學駛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千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雲:“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汙名。’

僧志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凡性;一日參禮。

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今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甯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服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未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凡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盤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師曰:‘汝作麼生疑?’

曰:‘一切眾生,當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雲:“生滅滅已,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