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是找一個不錯的老婆的。可他的老子也是很孝順的,王全泰出生的時候這親事就定下來了,這要是不去做的話,豈不是忤逆麼,王全泰的爺爺在那邊能安穩了?應該是不能的吧,可這政治上的事情自己都是不明白的,那縣令老爺可是跟自己說了,這個事情要慎重的考慮的。要是走的對的話,可能對於王全泰就是另外的一個局面了,這日子肯定是會過的很好的。
王全泰的弟弟們自然是不記得當初的那個窮酸的嫂子了,在他們看來,這三個家裡都是可以的,家裡可都是有十幾萬銀子的家庭的,要是哥哥能娶了那裡的嫂子,他們也都可以到城裡去工作了。雖然現在一個個的都已經是不錯了,可是要是有更好的發展,誰也不會拒絕的不是?
不過王全泰的選擇可是跟他們不一樣的。這個傢伙買了三十畝的地,帶著二百兩銀子,然後拉著他的老爹再加上自己的姑姑當媒人,這三個人帶著一些人這就去了,這事情讓他們的人都傻眼了,就是王全泰的老婆家裡也都傻眼了。他們這些農民要是娶媳婦的話,最多也就是二十兩銀子也就算是能辦的很好的了,怎麼會用那麼多的錢呢,因為王全泰的到來,也讓他的媳婦家裡過的是很好了,這樣的事情很快就傳揚了出去,家裡的弟弟們一個個的都埋怨父親實在是太像著大哥了,這樣的事情都能胡鬧,以後的事情可是了不得的,這當老子的雖然是感覺做對了,但是經過兒子們一說也都感覺自己錯了呢。
不過很快他們就知道王全泰做的沒錯了,這事情很快就讓縣令給傳揚出去了,這省城的一些高官,當然了,也都是一些讀書人,一個個的可都是稱讚的很呢,他們可能也都想到了當年的自己了,一個個的都在秋高氣爽的時候駕著馬車來這裡跟王全泰好好的認識一下了,這裡的很多人雖然在行省裡不算是多大的官員,可對於縣令來說,一個個的可都是了不得的人,都必須要尊重的,甚至最高的五品官都有的,這縣令最高也就是七品官了,差距很是大呢。
王全泰的三個弟弟也都不說話了,那麼多大人物,都是讀書人呢,都比自己哥哥的學問要高的,可是他們一個個的都說哥哥做的對,那麼這個事情可能就是哥哥做的對了,自然是要聽的。
至於他們一個個盼望的按個職位,卻沒有因為哥哥沒有娶他們家裡的閨女而沒有的,他們都還是如願以償的到了城市裡,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不過卻感覺遠不如在家裡的時候過的自在,對於弟弟們的生活,王全泰知道都是自己的原因,不過弟弟們也都不是欺男霸女的人,讓他們出去鍛鍊一下也是好的,王全泰自己沒有因為外面的事情改編自己,還是繼續的在家裡老實的讀書寫字,等待著下次考試的到來,下一次才是自己真正的成功呢,現在只是開始就是了。
很多人都是這個時候迷失了自己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每一個縣城會有好幾個舉人,但是一個行省才有那麼幾個進士的原因了,很多人都能感覺的到,現在他們的日子已經是過的非常的不錯了,那種苦讀的日子太枯燥乏味了,有了更多的享受了為什麼還要去拼搏呢,如果王全泰想要在一個縣城內過的舒坦的話,他現在基本上也就可以了,每年幾百兩銀子的收入,要是不想繼續前進的話,可以開一個書館,專門給有錢人家裡的孩子上課,這每年上千銀子也是可以的,再不斷的跟省城的一些達官貴人們來往,這以後就算是出了什麼事情也可以的,這估計就是那些停滯不前的那些人的想法了,王全泰自己不是那樣的人,所以他在繼續努力著。
三年後王全泰在幾千名舉人當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了他們所在的這個行省今年的進士頭名,當初給王全泰投資的那些人都樂了。而那三家想要跟王全泰結親的家裡人可是悔死了,當初的時候是不是自己跑的勤快一點。能好好的把自己家裡嫡出的女兒給拿出來的話,是不是這進士老爺就是自己家裡的女婿了呢,要知道這進士可是社會地位很高的,就算是總督府巡撫衙門那都是可以進去的,他們現在就相當於是七品的官紳了。按照朝廷的定例,每年都可以拿2000兩銀子的年俸的,這已經是縣令一年薪水的一半了,當然了他們就是沒有縣令其他的灰色收入了,可很多的縣令都不是讀書人出身的,很多人都是靠著其他的旁門左道出來的,他們這些讀書人出來的可是在京城那裡掛了號的,帝國對於靠本事和靠家裡出來的官員們可都是兩種待遇的。這些靠本事吃飯的人,你想要把他們給弄下去,那都是需要硬性的證據的,尤其是王全泰這種的第一名,估計行省的總督都是關注的,怎麼可能會胡來呢,所以基本上都是巴結的。
王全泰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