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部分(3 / 4)

的……記得幾年前,世廟一日忽有疑於陛下,命時任禮部尚書的徐閣老檢成祖之於仁宗故事。”當年成祖皇帝,曾經一度決心廢太子、立漢王高煦,所謂‘故事’者指此。

雖然明知事情已經過去了,但隆慶還是緊張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原來先帝真的有過廢長立幼之心,要是沒人幫自己說話,恐怕現在自己和朱載圳的命運,就要顛倒過來了。便聽張居正講述當年的秘辛道:“幸虧有徐華亭為陛下從容譬解,說仁宗雖然不如漢王聰明討喜,但勝在寬仁持重,更適合做守成令主。況且如果立仁宗,則漢王仍存,反之,則仁宗必亡。先帝聽了後,沉思良久,不久便派翰林編修為王府講官,這就是相輔的意思。顯然先帝已經拿定了主意。”頓一頓又道:“徐華亭對微臣青眼有加,諸多大事皆與我相商。故此事惟臣一人知之,諸臣皆不得聞也。”

隆慶聽後久久不語,隔了一天,便發生了前面所述的一幕。

~~~~~~~~~~~~~~~~~~~~~~~~~~~~~~~~

面對皇帝給的榮譽,徐階卻堅決不受‘上柱國’銜。

見國老如此謙恭,皇帝當然倍加歡欣,沒有再強迫他接受,而是轉封左柱國,並手書‘碩德國老’條幅送到文淵閣,一時恩寵無加,人人稱羨……其他人還好,高拱心裡就不是個味了,他知道這下自己再和徐階起衝突的話,恐怕皇帝不會再偏幫自己。更嚴重的,在群臣眼中,徐閣老也得到了聖眷。自己這個帝師,再也威脅不到徐階,相反還可能遭到他的打擊報復。

很多人肯定要和自己拉開距離,那些言官們這下也再無顧忌,肯定要朝他開炮了。一想到這些糟心事兒,高拱便嘴裡發苦,心裡發堵,暗暗埋怨自己的好學生,耳根和心腸都太軟了。

接下來到年根的幾十天,內閣開始忙著進行各種總結、盤點,能吵架的地方不多,加之高拱收斂了許多,所以雖然日復一日的忙碌,卻也迎來了一段難得的太平時光。

沈默他們也結束了觀政,開始分擔一些任務,其中張居正負責的是盤查戶部總帳冊,以備年終財政會議上使用;陳以勤負責研究吏部送來的官員考核檔案,準備為來年京察定下基調;沈默則負責兵部的賬目分析,同樣是為了年底的財政會議上,能夠和各部據理力爭,不至於被他們牽著鼻子走。

當然也不光是忙著作總結了,同樣還除了很多國務。先是,廣東那邊已經調查清楚,流血事件的背後,其實是宗族械鬥。因為官府清丈田畝前,要求各保甲先自行申報田畝數,這兩族為了偷逃田稅,想盡辦法想將各自的田地往免稅的學田、濟孤田上掛靠,但免稅的畝數畢竟有限,兩族為了爭搶份額髮生了口角。又因為彼此早有宿怨,故而越演越烈,最終變成械鬥,粵地民風彪悍,結果出了十幾條人命。

其實彼時,龐尚鵬正在費盡口舌,試圖說服廣州的大家族接受一條鞭法,而清丈田畝還尚未正式開始呢。對於那起血案,他頂多算是間接責任,哪能以罪魁禍首而論呢?事實證明,當時沒有草率處理是對的,那幾個粵籍御史顯然要負更大的責任。但徐階以保護言路為由,不準再予追究;這樣一來,更沒法追究龐尚鵬的責任,只是下文提醒他,要注意方法,不準激化矛盾。

~~~~~~~~~~~~~~~~~~~~~~~

沈默也第一次體會到了內閣的辛勞,因為許多情況僅限高層所知,原先內閣人少,一些工作才不得不交給司直郎完成,現在補充了人手,自然全都收了上來,所以大量繁複的工作,必須親力親為。加之,他們這批後進大學士,與上一批有些不同。人家高拱三位,都是卸了部務,淨身入閣的,他們三個卻還仍然兼著部裡的差事。按例,大學士兼部堂的,應定期回部坐堂,日常部務由佐貳處理,但一應重要事務,還是應當由其親自決定。

陳以勤那邊還好些,吏部有楊博這位大拿,他回不回去都不影響,所以只是隔三差五回去看看,平時大部分時間都在內閣耗著;而沈默和張居正就不行了,戶部沒有尚書、張居正又是個好攬權的,他的部務改革剛剛開始,哪怕有徐養正盯著也不放心,非得每天回去一趟,才能鎮住那些偷奸耍滑之輩。

禮部按說事兒少,可也得分時候,明年又是大比之年,兩京一十三省都要開秋闈了。這可是大明這具國家機器的頭等大事,意義重大、萬眾矚目,由不得半點疏漏。每一處考場的主副考官、監考官、提督官、乃至謄抄書吏,全都要由禮部派員;每一處貢院的考場,以及考試條件,也需要禮部去查驗封閉……雖然鄉試秋天才舉行,但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