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故而當時有諺雲:,朝廷貪多,百姓貪拖。”
這還是大明最好洪、永、宣三朝”其考成之嚴厲,官吏督催不可謂不賣力,因稅糧缺額而草職查處者也不在少數,稅糧逍欠仍然如此之多。之後〖中〗央朝廷的權威日衰,對地方的控制力,也遠不如開國之初,而且江南籍的官員逐漸掌握了朝堂的話語權。於是關於“江南重賦如山,民不知有生之樂,每逢完稅之時,即不得不賣兒弼女,甚至棄田逃亡”時時丟擲這種論調,甚至捏造災荒死亡人數,就為了能讓家鄉少交點稅。
謊言說了一千遍,也就成了事實,於是從景泰以後,朝廷屢次減免江南拖欠稅款,甚至有,每過五年減五年,的說法。於是田主益發有恃無恐,納稅之時更是想盡法子拖欠……但平頭百姓如何能頂住催稅的虎狼暴卒?所以能欠稅等著減免的,都是些什麼人?不言而喻。
羌奈之下,吏部考察在江南任職的官員時”如果其能完成一半的指標就算合格:完成六成,可以得良”得到提升:完成七成,會被視為幹吏,重點培養。如果能八成的指標,傳說可以直接當上戶部尚書……當然傳說之所以是傳說,就是因為從沒有人達到過。
所以知情者都說,江南“徒有重賦之名,殊無重稅之實,。江南重賦固為天下最,然江南逍賦也為天下最。這不但使朝廷空負取盈之名,而終無取盈之實,徒擔重斂之名,原無輸將之實。而且由於賦額不能逐年交清,舊欠新徵,矇混為一,納糧者不知孰為舊欠,孰為新徵,而官貪吏蝕等都混在了民欠之中,重賦反為作奸貪汙者提供了方便,當然最終都會落在無權無勢的小民身上。
對於這些情況,曾在蘇州擔任過知縣的海瑞一清二楚,他早就有心要解生民之苦,治一治那些貪婪無恥的豪紳大戶。所以他明知道,自己這次被派到江南,其實是給改草當槍使,利用自己的剛硬,衝擊一下這個幾乎鐵板一塊的人間天堂。但他仍欣然領命,因為在他看來,自己與內閣諸位,不過是各取所需罷了。
但他雖有慷慨悲歌之心,卻不想出師未捷便死。海瑞深知,蘇松稅賦積弊百年,若是去翻那些陳年老賬,追收歷年欠稅的話,只能鬧得天怒人怨,誰也不支援自己。他記得沈默曾經對自己說過:,鬥爭這碼子事兒,就是團結一部分人,打敗另一部分人:站在你這邊的人越多,你失敗的可能就越小,如果支援你的人強手反對你的人,你就有成功的可能。,這番庸俗智慧放在平時海瑞是不會聽的,但現在他面臨一場空前殘酷的戰鬥,失敗的可能性遠大於成功。在海瑞看來,身敗名裂了不要緊,可錯過這次解救生民,整理財稅的良機,江南的貧苦百姓,又不知要在苦難中煎熬多少年;大明的國勢,也不知還給不給,再次重來的機會。
所以必須成功,因此海瑞縮小了打擊範圍,不追究歷年欠稅,只要求重新丈量每戶所有的土地,登記造冊”以為日後納稅憑證。他的目地很簡單”就是讓田多者多繳稅,田少者少納稅,還百姓一個公平。
但偏偏古來最難者,便是這為弱者求一公平。
哪怕他是海瑞,也不能憑著名氣和勇氣蠻幹一通,而是要講策略的。
先,為了給接下來的清丈田畝造勢,獲得廣大百姓的支援,他名人將清丈田畝的好處,編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命官吏走鄉串戶向百姓宣傳:同時,他發下告示,免費替百姓打官司,而且百姓若有所訴,不必寫成訴狀,直接來官府口頭告狀即可……這也是海瑞對過去司法過程的總結。
前日在松江,海瑞向徐階冉計,徐閣老說,吳中多刁民,性情兇頑好健訟是以衙門時常積案如山案。所以為官需要刑清政簡,執法持平”簡而言之,就是不要理會那些刁民,少接受訴訟,一切以不影響百姓生活為要。,這話其實不完全出自私心,蘇松一帶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一來抗倭十年,百姓幾乎各個習武健身,有武藝傍身自然不怕事;二來,蘇松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大量的無業遊民這些人整日裡遊手好閒,尋釁滋事,自然帶壞了民風。
但海瑞卻認為江南民風不好,其原因之一是官員不盡責,為父母官者滿心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吃了原告吃被告又怎能為百姓做主?貧苦百姓靠官府處理無門,只能自己解決。另一個原因”則是“訟棍,的存在海瑞認為“健訟之盛其根在唆訟之人,然亦起於口告不行是以唆訟得利。,由於官府不受理口頭訴訟,便生成了一些靠替人撰寫訟狀生活的人,這些訟棍為了反覆寫訴狀發財,便把一些簡單的事情搞得十分複雜,比如原先可以透過調解解決的問題,卻在他們的唆使下,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