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場不太好的忠臣,原因是他們不懂得變通,因為他們太剛強、剛烈了,他們要去勸說那些君王,往往是用錯誤的行為硬碰硬,可是你要知道,君王不認為他自己錯,反而以為他自己是對的。這樣硬碰硬的話,最後就是兩敗俱傷。如果照剛才那種說法,是不是與一個難以溝通和難以扭轉的上級相處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潤物細無聲?
傅佩榮:對。事實上很多人也認為,儒家好像是硬碰硬的,其實不然,在《論語》裡面,孔子稱讚他的朋友蘧伯玉說,這個人是個君子,國家上軌道,他出來做官;國家不上軌道,他可以“卷而懷之”,把自己藏起來。孔子也對顏淵說過,有人用我們,就出來做官;沒有人用我們,就藏起來,只有我跟你顏淵兩個人做得到。正因為大多數人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孔子才會說,只有他跟顏淵做得到。這種說法與莊子的原則基本上也沒有太大的差異。由此可知,我們要學會判斷時事,你連時事都不能判斷,硬碰硬,身家性命就沒有了。做壞事的人還是照樣做,那你怎麼辦呢?
主持人:有這麼個故事,您能不能從中給我們分析出點什麼來?大家也聽聽,是這樣的:有一個總經理,他在某一檔案上籤了字,就讓秘書寄出去。結果秘書偷偷地把它壓下來了,因為他覺得,